p; 次日清晨,朱雀门外已立起三丈高的汉白玉议礼台,台侧悬挂着两幅丈许长的锦缎,左书“论唐王西征之功”,右书“定万邦共主之位”。缇骑们捧着笔墨纸砚分列两侧,凡有建言者,无论官阶高低、身份贵贱,皆可上前书写己见,再由翰林院学士誊抄后张贴于台后的“建言墙”上。
不过半日时间,那面丈宽三丈长的白墙便被密密麻麻的字迹覆盖,连墙角都挤着孩童用炭笔写的“唐王万岁”四字。
至于《大汉月报》的报房更是被求报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报社中人是脚不沾地。
“天呐!”
“主编,那可是足足三千份啊!不到一上午就被抢光了!”
主编听了擦了把额头上的大汗,对伙计吼:“快!那就再印五千份!用最快的活字!”
“五千份?!”
伙计听了吓了一跳。
要知道,今大汉有县一千二百余城,他们往日月刊印三千份,除了发给朝堂各部还有全国州县用来贴公告板的外,满足京师需要那已是绰绰有余。
甚至除了刚开始大家图个新鲜有加印外,无甚大事的时候还经常会给剩个百十来份的剩余,给他们用来送人。
而今天这架势实在是把所有人都惊到了。
大清早的时候,这三千份报刚刚摆上摊,就被胡商、士子、甚至宫里出来的宦官抢得精光,有个西域来的粟特商人,为了抢最后一份,直接甩了十枚金币,吓得报房伙计手都抖了。
“你懂什么?!”
主编一拍桌子,满脸兴奋:
“这可是千载难逢大事!唐王殿下亲口允诺,许天下人议其功赏、定其名位!这是何等气魄?何等千古未有的盛事!莫说五千份,我看印上一万份,也未必够卖!快去,快去!”
“这”
那伙计苦着脸:“咱们现在已经是铆足全力了呀,就是活字够,纸怕是也不够用了啊。”
这也是多亏了这两年苏曜在印刷与造纸上的推广和普及,大汉月报社才得到了特批的一波资源,分配了最好的印刷工坊来出版报纸。
苏曜很清楚,只有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才能带动更高级印刷的需求,不然光是印刷普通教材和常规书刊,那显然还是雕版印刷更加物美价廉。
这一次,以“大议礼”事件为开端,因需求低迷而陷入停滞的出版业顿时迎来了一波井喷式的发展。伙计们手忙脚乱地翻找着库存纸张,却发现早已见底。
“去!联系洛阳城所有官办和民办纸坊,发出紧急调货申请!“主编急得直跺脚,“告诉他们,这纸咱们有多少要多少,价钱翻倍!“
就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现在报房门口——锦衣卫指挥使王凌带着一队缇骑,押送着十几辆满载纸张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