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刀剑难入。”
帐中诸将皆露惊色。
诸葛亮羽扇轻摇,忽问:
“前者马超将军镇守关中时,岂非败于此军之手乎?”
众将默然。
马岱出列道:
“诚如都督所言。”
“兄长起初确曾败于藤甲军,此军凶猛异常,非寻常方法可破。”
诸葛亮羽扇轻摇,颔首笑道:
“既如此,吾欲亲往一会此异族之军,观其虚实。”
言未毕,镇西长史陆逊急出谏曰:
“都督不可!身为一军统帅,岂可以万金之躯轻犯险地?”
“且观兀突骨孤军偷渡,其意必在袭取郿县,断我粮道。”
“某有一策:可遣一偏师阻其去路。”
“主力仍固守陈仓,与司马懿对峙。”
“待来年春暖,魏军粮草不济,自然退兵。”
此前说过,汉军的战略跟魏军战略是不同的。
魏军是直接从汉中出兵,补给线很短,所以即便是进攻方相对损耗也没那么大。
而汉军在关中屯兵,补给线拉得很长。
所以边疆是不会屯重兵的,遇着紧急战事,都是临时派兵过去。
这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边陲武将拥兵自重。
这样一来,对汉军而言,
防守反击,性价比肯定是远比主动进攻要好得多。
当然,古代打仗,本身就是防守方比进攻方有优势。
不论是诸葛亮还是陆逊,在对待魏军犯境的态度上。
他们都推崇通过防守,减少汉军战损比,以此来消耗魏国的粮草。
因为蜀道艰难,粮草是无法长期供应的。
这也符合《孙子兵法》里的“避实就虚,以强击弱”的理念思想。
显然,粮草就是魏军的命门。
汉军针对这一点做文章,就很容易收拾魏军。
诸葛亮闻言颔首,目露赞许之色:
“……伯言此策甚善。”
诸葛亮只比陆逊虚长两岁,两人相识时间虽不长。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