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履。”
“十指皆裂,方供得臣读书识字。”
言至此,声微哽咽,“今蒙圣恩得中状元,实乃家门之幸。”
刘备闻言动容,不觉前倾身躯:
“……孝子出忠臣。”
“朕即刻遣羽林卫迎令堂入京,赐宅永寧坊,颐养天年。”
姜维伏地谢恩,额触金砖:
“陛下厚恩,臣虽肝脑涂地,无以报万一。”
抬头时,眼眶已红,却强忍著不让泪落下。
刘备頷首,目光转向董允。
但见这青年文质彬彬,气度儒雅,便问道:
“朕闻休昭善文,今以科举为题。”
“卿以为此制於国何如?”
董允略作思索,从容应答:
“科举之制,上合尧舜选贤之旨,下应孔孟有教无类之言。”
“昔察举之制,为门阀所垄断。”
“故有『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別居』之讥。”
“今科举之试,向寒门而敞开。”
“遂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实乃国之良法也。”
这番话,从名门出身的董允口中说出来,是刘备与李翊都愿意听的。
只能说不愧是是能高中的人。
因为,但凡有一点政治敏感度,都应该意识到国家对科举制度很重视。
即便它对门阀世家不友好,但你要想做官,就得拥护。
值得一提的是,
科举制只是削弱世家,但消灭不了世家。
只要权力结构还在,世家他就永远存在永远有的。
只不过仍然採用汉朝的察举制,那就很容易催生出世家巨兽出来。
比如像袁氏这样的四世三公。
他之所能够做到四世三公,不是因为真的代代都有三公级別的人才。
而是因为察举制度,又叫“我的校长父亲制”。
也叫亲朋好友制度。
只要你有关係,那肯定优先推选有关係的。
而有了科举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