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蓉城的第二天,考察团怀揣着复杂的心情,
开始了对生洲文明社会运作模式,尤其是其核心——人际关系——的更深入探访。
昨日初见的震撼与不适尚未完全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好奇、困惑与批判审视的凝重氛围。
上午的行程安排是参观一个“偕行契约”登记与解除中心。
与地球人想象中或喜庆或庄重的婚姻登记处截然不同,
这座建筑外观极简,线条流畅,内部光线柔和,环境静谧,更像是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图书馆或静修堂。
考察团抵达时,恰好目睹了一对年轻男女前来登记“偕行契约”。过程之简洁,令所有地球成员愕然。
双方在一台泛着柔和蓝光的AI终端前确认身份信息,随后屏幕上弹出契约期限选项——从最短的一日到最长的一年,
期间选项精细到以“日”为单位。两人低声交谈了几句,似乎随意地选择了一个“三个月球周期”(约合地球九十日)的期限。
AI即刻生成一份格式化的电子契约条款,主要涉及共同生活期间的资源分配原则、优先陪伴权(非排他性)及解除时的简易流程。
非排他性就是指:只要双方完全自愿,契约伴侣和其他任何人,任何机构组织不得干涉两人发生任何关系。
生洲文明星球没有家庭,国家概念,个人情感完全自由。
双方浏览片刻——那速度显然不足以仔细阅读细节——便先后用指纹与虹膜生物印记完成了确认。
没有誓言,没有仪式,没有亲友在场见证或祝福,甚至双方脸上都看不到太多激动或羞涩的红晕,
只有一种…近乎事务性的平淡默契,仿佛签署的是一份短期合租协议而非关乎情感的契约。
“偕行契约主要基于签约双方当前的情感共鸣强度与共同生活兴趣,”
陪同的生洲向导,一位名叫“兰”的温和女性,用她一贯平缓的语调解释道,
“它意味着你们彼此愿意在一段明确的时间内,共享情感体验、日常生活和生理需求。
期限到了,系统会自动提示。如果感觉依旧很好,可以一键续约;
如果任何一方觉得需要新的体验,也可以单方面提出解除,系统会通知另一方,通常彼此会祝福对方找到新的共鸣。”
“那…如果契约期间,一方对其他人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呢?”
一位来自亚马逊雨林联盟的代表,带着其对部落固定伴侣关系的认知,忍不住好奇地追问。
兰露出了一个理解且认为理所当然的微妙微笑:“那很好啊。情感本质上是流动的,就像山间的溪水,不应该被强行束缚在固定的河道里。
他可以选择同时与多人建立偕行契约,只要在新契约登记时,系统会提示已有契约状态(但非详细信息),
并且我们鼓励开放沟通,理论上需要各方都知情并同意即可。
或者,他也可以选择解除当前的契约,去自由追求新的关系。
我们生洲鼓励对丰富情感的体验与分享,认为这是保持个体内心鲜活与社会情感流动性的重要方式。”
考察团成员们面面相觑,这种极度开放、去责任化且高度随意的亲密关系模式,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在生洲就没有出轨,不忠诚之说,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这里都没有。只要两人,或者多人愿意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来自宗教文化保守地区的一些代表脸上已毫不掩饰地露出了不适与鄙夷的神情,
低声交谈中夹杂着“亵渎”、“儿戏”、“毫无神圣性”等词语。
生洲文明星球的导游解释道:
“非排他性,是保证男女双方自由平等权利根本性原则,绝对的避免家庭不公平的出现。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