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更直白的方式解释,相当于在魔法施加的瞬间,迪伦借助时间力量,实现了一天又一天持续施展快乐咒的效果,这种长期积累的魔法印记,才能突破的界限,最终影响到现实中的生物。
这个关于时间影响的联想,让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之前与拉文克劳讨论过的家养小精灵地位演变话题,生活在巫师家庭中的家养小精灵,巫师群体对他们的认知,其实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
比如在霍格沃茨建校初期,家养小精灵与巫师的关系相对缓和。
即便没有将他们视为家庭成员,巫师对待他们的态度也较为温和,至少不会像对待奴隶那样随意虐待。
可到了最近几个世纪,家养小精灵的地位逐渐下滑,最终沦为类似奴隶的存在,巫师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甚至将这种剥削视为理所当然。
这种认知的转变随着时间蔓延,逐渐固化为整个魔法世界的普遍观念,让大多数巫师默认了家养小精灵就该如此生活。
不止是社会认知,魔法本身也存在类似的时间性变化。
比如最基础的飘浮咒,在魔法发展的早期,它只能飘浮体积小、重量轻的物品,但随着时间推移,咒语的效果不断强化,如今已经能轻松飘浮大型家具甚至小型马车,所能承载的重量也越来越大。
这种魔法效果的演变,本质上也是不断积累的结果,无数巫师在实践中对咒语的微调、魔法理论的进步,经过时间沉淀,最终转化为魔法本身的强化。
迪伦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深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逐渐清晰,记忆本就是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灵魂能量又能通过特定咒语具象化为魔法,守护神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以灵魂中的美好记忆为引,催生出可见的银色生灵。
既然如此,拥有灵魂的人类所形成的集体认知,在长期积累后转化为记忆,而这些记忆是否也能算作一种特殊形态的魔法?
这个想法让他眼前一亮,随即联想到家养小精灵地位的演变,这恰好能用“认知记忆转化为魔法”来诠释。
巫师群体对家养小精灵的认知,随着时间逐渐固化为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汇聚起来,形成了一股无形却强大的魔法力量。
这股魔法的核心作用是观念塑造,它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巫师默认家养小精灵就该是奴隶,将剥削视为常态,更渗透到了家养小精灵自身的意识中,让他们也接受了这种观念,心甘情愿地以奴隶的身份生活,甚至将主人的认可当作最高追求。
但并非所有巫师都被这股魔法影响。
像赫敏这样的少数人,始终认为家养小精灵是奴隶的观念是错误的,她们对家养小精灵平等对待的认知,也在悄然汇聚成另一股微弱的魔法力量。
而多比,正是这股力量的具象化体现,它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追求自由,成为家养小精灵群体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只可惜,秉持这种进步观念的巫师实在太少,这股魔法力量过于微弱,以至于偌大的家养小精灵群体中,迄今为止,似乎只有多比真正突破了观念的枷锁。
这个认知即魔法的角度充满启发性,迪伦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另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巫师与麻瓜的起源。
此前他曾与拉文克劳讨论过,认为人类诞生后,对魔法能量敏感的个体成为巫师,迟钝者则成为麻瓜。
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似乎遗漏了一个关键前提,这个世界自诞生起,就存在着魔法的痕迹,也就是传说中神留下的印记,它们可能是山川河流中的能量波动,也可能是自然现象背后的魔法逻辑。
真正的起源或许是这样的,早期人类偶然发现了这些神痕,对未知的魔法力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探索渴望。
这种渴望作为一种纯粹的情绪能量,在无数人类个体间传递、汇聚,最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魔法力量。
正是这股力量,唤醒了人类灵魂中对魔法的感知能力,让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