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等等我!"少女的手指死死揪住屈原飘散的广袖,冰凉江水灌进喉咙。浑浊浪涛中,她望见先生染血的白发在漩涡里浮沉,那张始终忧国忧民的面容,此刻竟浮现出释然的笑意。
岸上闻讯赶来的渔夫们奋力划动竹筏。当他们将奄奄一息的婵娟拖上船时,少女仍死死攥着一缕浸透江水的青纱,指缝里渗出的血珠滴落在破碎的酒爵上。"快救先生...求你们..."她的声音比秋风还微弱,目光却固执地望向江心翻涌的旋涡。
三日后,汨罗镇祠堂摆满白菊。婵娟跪坐在铺满《离骚》竹简的蒲团上,为屈原灵位擦拭青铜酒爵。晨光穿透窗棂,照亮她腰间那枚断裂的玉珏——那是屈原投江前夜留给她的最后信物。突然,祠堂外传来喧闹,几个秦国士兵正举着火把焚烧楚国典籍。
婵娟猛地起身,抄起案上竹简冲向火堆。"住手!这是先生的心血!"她单薄的身影挡在火苗前,长发被火舌燎得卷曲,却死死护住怀中的书卷。为首的士兵狞笑挥剑,寒光闪过,玉珏坠地粉碎,竹简上的墨字被鲜血晕染成暗红。
暮色再次笼罩江面时,有人看见一具怀抱残简的少女浮尸漂过。她苍白的面容上带着宁静,手中紧攥的竹简边角,依稀可见"亦余心之所善兮"的字迹。从此,每逢月圆之夜,汨罗江畔总会传来若有若无的吟诵声,一高一低,像是跨越生死的对话,诉说着永恒的赤诚与守望。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