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海。”王秀兰一边倒茶一边说,“他说想看看老地方。”
林淑芬点点头,在李振国对面坐下:“最近出版社那边又来信了,说是有一家纪录片团队想采访您,做一期关于‘口述历史’的专题节目。”
李振国闻言微微皱眉:“我还以为这事早就结束了。”
“读者们希望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林淑芬认真地说,“而且这次不是单纯的访谈,他们会带摄像机去,记录您的生活状态、回忆片段,甚至包括一些老物件。”
李振国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行吧,那就配合一下。”
……
几天后,摄制组来到南锣鼓巷。一行人带着设备,在院子里忙碌地布置灯光和摄像机。李振国坐在石凳上,神情平静,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导演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姓张,对李振国非常尊敬。他拿着话筒,小心翼翼地问:“李老,您愿意先跟我们讲讲您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吗?”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那是1958年冬天,我在山西榆社的一个村子里养伤。那时天气特别冷,村里的人自己都吃不上饭,却还是省下口粮给我。我记得有个老太太,每天都会送来一碗热汤,说是用鸡骨头熬的,其实我知道,她是拿萝卜皮和盐凑出来的。”
摄影师默默调整镜头,将李振国的表情一一记录下来。
“有一天夜里,我发烧烧得厉害,那个老太太背着我去镇上的卫生所。路不好走,她摔了好几次,膝盖都磕破了,但她一句话都没说。”
说到这里,李振国的眼角微微湿润。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儿子也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我当成她的孩子,说只要我能活下来,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摄像机轻微的运转声。
林淑芬在一旁听得眼眶泛红,她低声对导演说:“这段一定要剪进去。”
拍摄结束后,李振国显得有些疲惫,王秀兰扶着他回屋休息。林淑芬则留下来和摄制组沟通后期制作的事宜。
当天晚上,李振国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月亮,思绪飘远。
他想起了赵明远,那个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想起了那些一同入伍的战友,有的早已离世,有的音讯全无;想起了战火纷飞的日子,也想起了和平年代里那些平凡却温暖的瞬间。
他闭上眼睛,心中默念:“兄弟,你在天之灵,也能安心了吧。”
……
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许多观众留言表示感动,有人甚至专门写信给李振国,表达敬意和感谢。一位年轻大学生写道:“看完您的故事,我才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影视剧里的传奇人物,而是像您这样,默默承受苦难,却始终坚持信念的普通人。”
李振国读完信后,轻轻合上,目光深远。
他知道,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那些记忆、那些精神,不该被遗忘。
春去秋来,南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