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自愧不如。”
原本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邵云安的三位秀才郎,是真心觉得惭愧了,他们心服口服。
康瑞看邵云安的眼里冒光,嘴上却反驳道:“士农工商。士为首。读书人之所以读书,为的自然是求取功名,报效朝廷,为国出力。
若众人皆与邵小哥这般,那我朝岂不是无人为官?无人为官,那又何以为国?又何以能如你所言,进步?”
邵云安知道康瑞一直不理解岑老为何对他会这么与众不同。他也看得出康瑞是故意要考考他。都走到这一步了,哪怕得继续厚脸皮,他也不能露怯。
反正到目前为止,不管他做什么,说什么,蒋康宁都从不问他,甚至还会给他兜底。嗯,岑老也不问,那他还怕啥!
邵云安摇摇头,说:“康山长的话我不认同。我认为,当官不等于为国出力,更不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科学技术?”
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的诸人是各个莫名,也各个有了极高的兴致。
蒋康宁第一个略显急切地催促:“云安,你说清楚,何为,生产力?何为,科学技术?”
邵云安拉着王石井坐下,喝了口水润润嗓子,开讲了。
邵云安没有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他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从远古时期古人用石器发展到现在会用金属的工具来生产生活。
生产力从狭义上来说就是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而创造财富的能力取决于所处社会的技术条件。
读书,最大的益处是使人开智,让人学会思考,人学会了思考才会去琢磨各行各业。当官,只不过是开智之后的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演变,包括朝代的更迭,都是因为人会思考,而不是有多少人考取了功名,去做了官,才令社会进步了。
古人用石头会觉得石头太笨重,那有没有什么东西比石头更好用?然后他们发现了金属,学会了使用金属,让狩猎与生产变得更加容易。
人们用耙子锄地太辛苦,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锄地变得更轻松?然后就有人想到了使用牲畜,发明了犁耙。
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因为人类会思考,因为人类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更聪明的脑袋。
人类会思考,就想要去记录,想要记录,就有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书籍。包括纸张的出现,也是因为最初的“书籍”过于笨重,携带和传播不便。
有了文字,有了记录,有了书籍,有了知识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开启了智慧,让更多的人学会了思考,进而发展出更多的文化与学识。
但这不是说不读书的人就不会思考,只是说读书的人会更知道如何去思考,会更自觉地去思考。他们的眼界势必要比不读书,不识字的人要更宽广。
如果每一个读书人思考更多的是怎么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怎么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怎么让这个国家的发展更好,那才能更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发展。
这个结果就是他们会努力去当官,用他们的身份去做到他们想要做到的事。不能否认,朝廷中大部分的官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是想这个国家能变得更好的。
邵云安说到这里时,所有人都严肃地点点头。确实,朝堂上是有蛀虫,但不能说每一个当官的都是蛀虫。
就如蒋康宁,他当然会有自己的私心,但他也确实是想要做好这个县令,让永修县富裕起来。想要去达成自己的抱负。
他的抱负是什么,位极人臣,那位极人臣就必须拥有足够的政绩。政绩怎么来?抛开造假,就是他在任期间做了什么实质性地造福一方,并且没有惹得百姓怨声载道的事。
邵云安接着说出他对士农工商的理解。
士农工商,只是每一个人的分工不同。
朝堂上的士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