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长无奈地点点头,心中也有些不满,他觉得这样的检查方式太过死板,反而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部作为承载学术提升使命的核心部门,改革后的任务量呈几何级增长。每月一场学术讲座的硬性指标,让部员们疲于奔命。从联系校内专家、敲定讲座主题,到协调场地、宣传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一位部员好不容易邀请到隔壁学院的知名教授,却因讲座时间与教授行程冲突而被迫取消,反复沟通协调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还遭受同学埋怨。学习经验交流会也面临难题,成绩优异的同学因学业繁忙不愿分享,即使勉强邀请到,现场互动效果也不佳,台下同学寥寥无几,精心筹备的活动沦为形式。
外联部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很艰难,外联部成员拿着精心准备的合作方案走访企业,却常被当作“毛头学生”遭拒之门外。即便成功与企业达成初步意向,后续落实实习岗位时,又因企业临时变更需求、学生专业不符等问题,导致合作计划泡汤。高强度的外出洽谈和接连的挫折,让不少成员萌生退意。
文艺部的改革困境尤为突出。筹备大型文艺晚会,部员们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节目筛选阶段,各方意见不一,内部争论不断;邀请专业老师指导节目,却因经费不足难以长期合作。组建文艺团队后,训练场地成了大问题,常常因与其他社团活动冲突而被迫更换场地,影响排练进度。更糟糕的是,团队成员因训练强度大、占用时间多,纷纷提出退出,新成员招募又困难重重,导致文艺团队名存实亡。
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让学习部、外联部、文艺部的成员们陷入深深的迷茫与挫败,他们开始质疑改革的意义,学生会内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改革之路愈发艰难。
随着改革措施的逐步推行,同学们对学生会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在校园论坛上,关于学生会改革的帖子层出不穷。有同学发帖吐槽:“这哪是上大学,简直比高中还严格!学生会凭什么管这么多?”还有同学质疑拍照检查宿舍卫生的合法性:“我们的隐私谁来保护?”
九月也经常浏览这些帖子,看着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觉得周莉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同学们的感受,也没有听取大家的意见。她有些担心,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学生会和同学们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深。
而周莉,面对同学们的质疑和不满,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她在一次学生会内部会议上说:“改革初期肯定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我们不能退缩。只有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会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同学们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
几位副主席虽然心里也有些担忧,但还是选择支持周莉的决定。他们知道,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