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亨德森家族的继承人小欧内斯特亨德森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面对父亲留下的庞大产业,早已因“不懂酒店管理”心生退意。
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父亲的遗物:1941年收购波士顿科普里广场酒店时的签约照片、1950年代喜来登沿东海岸扩张的地图、还有一本写满批注的《酒店经营之道》——那是亨德森先生毕生经验的总结,其中“经商时勿放尽他人‘最后一滴血’”的理念,至今仍是喜来登企业文化的核心。
当代表‘亚马逊集团’的安德鲁提出“以 13.5美元/股市价收购 32%股权,保留家族在董事会的一个席位”时,小亨德森虽心动,却仍在犹豫——他担心家族彻底失去对喜来登的联系,更怕辜负父亲“将喜来登打造成‘有温度的商务酒店’”的遗愿。
就在双方即将达成初步意向时,《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开:ITT跨国集团有意收购喜来登,报价 14.18美元/股,较市价溢价 5%。
洛杉矶的写字楼里,陈文锦看着报纸,眼神瞬间凝重。
他太清楚 ITT与哈罗德吉宁的底细——这家从水泵制造起家的企业,在吉宁的主导下,早已变成一台“并购机器”:六十年代至今,ITT以平均每两周收购一家公司的速度,吞下近百家企业,业务从电信蔓延到食品、保险、酒店,市值突破 20亿美金。吉宁更是以“铁血整合”闻名,曾在收购一家食品公司后,三个月内裁掉 30%员工,还放言“企业不需要感情,只需要利润”。
“让这样的人掌控喜来登,简直是对亨德森先生毕生心血的亵渎。”
陈文锦手指敲击桌面,目光锐利,“我们不跟他拼盲目溢价,要让所有股东看到‘长期价值’——喜来登不是 ITT的‘现金流工具’,而是承载着近三十年酒店文化的品牌。安德鲁、科尔,你们立刻联系《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放出我们的核心观点:ITT是工业集团,对酒店业的理解停留在‘收租金’,而我们有丽思卡尔顿的全球冠名权,懂高端服务,更懂如何传承喜来登‘服务至上’的基因。”
安德鲁立刻行动。
第二天,《波士顿环球报》就刊登了对亚马逊商业的专访,‘亚马逊酒店管理’的CEO科尔在文中特意提到喜来登的历史:“从 1937年斯通黑文酒店的第一间客房,到如今全球百店的规模,喜来登靠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让商务客找到家的感觉’——比如亨德森先生当年要求的‘客房灯光亮度需适合阅读又不刺眼’‘前台响应时间不超过 30秒’,这些细节 ITT根本不懂。我们去年收购波士顿丽思卡尔顿后,仅用一年就将客房入住率从 80%提升到 95%,靠的就是对这类服务细节的把控。如果收购喜来登,保留喜来登‘商务首选’的定位,让‘喜来登=可靠’的品牌印象延续下去,这是 ITT永远做不到的。”
与此同时.
《纽约时报》还挖出了 ITT的“黑历史”——三年前收购一家连锁酒店后,因不懂运营,短短一年就关闭了 12家门店,还因服务质量下降被顾客投诉,最终只能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