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嘉陵江畔的残烟尚未完全散去,沿途的村落早已被战火惊破宁静,犬吠鸡鸣之声夹杂在风中,像是战鼓余音。
澜台军主力已逼近巴郡,诸葛亮整夜未眠,亲自勘察驿道粮运。
绵竹之战虽告一段落,但战局远未明朗。
刘备虽屡战屡退,然其在川中积蓄多年,根基未除,更有暗中与东吴来往之迹。
诸葛亮伏案批阅斥候送来的竹牍,眉头越锁越紧。
竹牍上写道:“自剑门以南,驿道三处尽毁;粮车折损七成;江陵有船影,疑为吴兵。”
诸葛亮心头一凛,暗道此乃极险之兆。
此时,赵云步入营帐,浑身战甲尚未卸下,枪锋上残血犹在,神情却带着不安。
“军师,三日前派去接应的粮队,至今未归。
属下沿驿道巡视,只见断木焦痕,却不见敌踪。
莫非刘备与孙权已然合谋?”
赵云言语低沉,带着一丝忧虑。
诸葛亮合上竹牍,缓缓起身,眼光落在案上那枚七星石佩上,佩背“裂策连环”
四字如隐火般跳动。
他摇羽扇,语声沉稳:“子龙所虑不差。
驿道之断,非刘备一方所能为。
蜀兵虽熟川道,但无舟无力,焉能同时截我三路粮道?此中必有吴人暗手。”
赵云神色凝重,欲言又止。
诸葛亮已看出他的心思,遂笑道:“汝欲战决,以锋锐破之,是也。
然而主公志在天下,不独在蜀。
若贸然轻进,粮断则兵疲,蜀吴合势,恐成持久之局。”
赵云闻言,顿时肃然,抱拳应声:“属下明白。
唯愿随主公死战,以清六合。”
黎明将至,营帐外已有将佐聚集。
张辽先至,披一身重甲,神态冷峻。
他向诸葛亮拱手:“军师,探得刘备之军已退守成都,然城东二十里外突起木寨,旗号却非蜀制。
吾料定是吴兵先遣。”
诸葛亮点头:“果如所料。
吴人欲以奇兵断我,令我久攻不克,自疲而退。”
吕布闻报后,自殿中大步而出,金冠赤披,神情如烈日。
他朗声道:“吴兵若敢入蜀地,正中我怀!
自古南北争锋,未尝有东南立国者。
既来之,则并之!”
言罢,帐内将佐皆声若雷霆。
诸葛亮却缓缓举扇,压下喧声:“主公,此战不同寻常。
吴人不图成都,不图关隘,而专图驿道与粮运。
若不先破此局,即便百万雄兵亦将困于川中。”
吕布闻言沉思,须臾后点:“孔明之言,正合我意。
然我不喜坐守,粮可再筹,战机不可再纵。
子龙、文远,尔等可引精骑,夜探江口,看吴兵虚实。”
赵云、张辽齐声领命,旋即出营。
数日后,江口传来急报:夜探之骑虽破数十吴兵斥候,但见江岸泊有战船数十,皆蒙以黑布,不举火光,疑为吴军大队。
诸葛亮细看战报,眸中精芒闪烁。
他对吕布道:“吴兵既至,必与刘备合谋。
然其不敢明旗示众,只能暗渡,显是忌惮我军。
此正可乘。
主公若欲破,需假示疲敝,诱吴兵深入,再反击之。”
吕布沉声一笑:“孔明果然奇才!
我便布此疑阵,以困敌胆。”
是夜,澜台军营火渐稀,传出辎重不继之声,仿佛疲惫至极。
探子急传至刘备耳中,刘备在成都城楼上听罢,喜形于色,对关羽、张飞道:“二弟、三弟,天助我也!
若吴兵能合我军,共破吕布,则蜀汉可重振矣。”
关羽抚须冷笑:“大哥,吴人狡诈,未必可托之以命。
然此刻我军困境,亦不得不借。”
张飞则大喝:“管他吴狗与否,若能杀得吕布退兵,老张便拼这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