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下,战鼓不鸣,三军不动,四野却无一日宁息。
澜台兵临三门,却不强攻一城。
赵云、张辽、马三军列阵环绕,旗不进城,兵不扰市,却日日扎营,夜夜燃灯,营中兵卒三班轮哨,整军、演武、鸣钟、点火,五日之间,竟使曹军内外困于静守之中,犹如坐于针毡之上。
这不是围城,这是用“缓火”
煮敌心。
诸葛亮于定陶设下“围而不攻”
三策:其一名曰“空线困援”
,命马封锁通许都北道,阻其粮转兵调,使城中求援无应,陷于孤势;其二名曰“夜扰碎节”
,由赵云率轻骑夜袭外围营道,连夜射箭鸣锣,扰敌不杀,攻其心而非其身;其三为“策陷归心”
,张辽派人假作曹军溃卒混入洛阳,传播“许都未援”
“吕布欲立中制”
“汉帝将迁”
的密言,引起城中士卒疑惧,军纪渐乱。
第一策最先见效。
洛阳每日求援文书由快马送往许都,然半月已过,未有一兵一卒来援。
郭嘉与荀彧调兵之事受制于中原秋水泛涨、弘农桥断,一日之误便是数旬延迟。
曹军仓内粮秣原本充足,然而澜军前期已断伊水粮道,马又焚西南转运车库,城中每日粮车派出不足三成,不得不开始“减粮自供”
。
军中怨声四起,低阶卒中已有人悄言:“援兵不至,恐是放弃于我。”
第二策直击精神。
赵云夜袭不为破营,而为扰心。
他亲领百骑,每夜分三组,在三面设鼓扰营,非击则鸣,非鸣则焚草,或于桥边立甲,或于林中放火,又常于夜深时分击锣三下即退,留敌营错愕待敌而无敌。
三夜之后,曹营前阵主将被迫设“夜伏五班”
,士卒轮休不安,人心疲惫,号令渐迟。
而最毒者,乃第三策。
张辽遣人伪装溃军,夜入洛阳东门,混入仓卒营、马房军、膳食所,传播“吕布已令天下中制”
“曹丞相撤守洛阳”
“澜军即日封都”
之言,士卒虽不敢信,然市中百姓复有风言,称“澜军治军有律,三策不伤民”
,更有东门小贩偷偷往来赵云营侧售果,称“彼不掠人,市可通金”
。
这些话从不高声宣扬,却悄然入耳。
一旦开始质疑,军心便不可逆。
曹操深知此计,然无力破。
东援受阻,内城动荡。
营中两起私斗、一次偷粮、三次斥候互杀,皆因号令失序。
最令他警惕的,是有人夜中张贴一纸密令,署名“澜君”
,仅四句:
兵不攻,是为仁;策不入,是为义。
主不至,是为弃;心已动,是为溃。
曹操拆令沉默,未言片语,坐于帅帐之中一夜未动。
许褚曾劝:“主公,何不令我出营突阵,破赵云营地,令敌知我未惧。”
曹操却摇头:“他不攻我,不是畏我,而是要我自毁。”
程昱守东门,连日奏报守军劳困,军中马匹脚伤增多,粮车调度不齐。
郭嘉自许都传回密信,仅言“兵迟二旬”
。
曹操始知,此战若再拖五日,城可守,人难守。
而澜台营中,张辽早已整备一支骑队,名曰“策狱军”
,专收斥候、敌卒、变民,日夜取言为册,由庞统所整,名《洛阳变心录》,每三日送至定陶。
诸葛亮翻阅密册,露出浅笑:“三策既落,城可自崩。
再不须攻,须封其心。”
吕布却未答话,只命军中设一“策吏榜”
,将澜台律令抄本张于营外,任洛阳百姓前来观阅,不以战挟,唯以文示。
有人问:“将军,何不乘乱而攻?”
吕布答:“攻一城易,夺一心难。
洛阳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