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台政令自实施以来,民言公堂已成为百姓申诉与表达意愿的重要平台。
然而,由于关中地域辽阔、人口繁杂,公堂资源一度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四野之需。
文监司与诸葛亮商议,拂羽扇而言:“政令虽颁,百姓需知情权;公堂若浅,则民声难达;今当扩充民言公堂至各州县、乡驿站与学舍,形成“百城千堂”
体系,并定期巡访,以‘民奋抗议、官应解难’之势,确保百姓权益与政令执行两为一体。”
吕布颔:“善策!
分遣义勇为民言台助守,文监司下令公堂地图,法监司并立规章,务使‘公堂在村头、令声达屋内’。”
次日,澜台下令:凡关中三州十郡、二十乡镇,须各设“民言公堂”
,并选派二至三名诚廉吏胥与三至五名义勇驻守。
各公堂需张贴《澜台百姓公约》和最新政令条文,还需设立“公约簿”
、“申诉簿”
与“答复簿”
,并悬挂“公堂石钟”
,供百姓敲击呼唤。
公堂门匾则镌刻“百姓有言,国之大本”
、“公堂公听,官府必应”
之语,昭示政令之公。
青帝节后,百工院匠人随军出,拆建驿舍、公堂与学舍,并制作石钟铁铃,分至各处。
义勇、乡保受令肩负守护职责,昼夜交替,令无虚设。
数日内,十余处典范公堂初成。
渭南州府衙前,几名百姓围聚,持申诉簿轮番陈诉田赋纠纷。
柳瑾特派义勇程文于此公堂驻守,日夜接应百姓。
初到公堂的程文几度因审理群众申诉而泣泪:泪目的是农妇李氏,一年之中被豪强私刻租契,导致高额剥夺。
程文细听其陈情,一字一句记录,并夜分吏胥前往村中调查,次日将私契缴回,并令豪强退田复位,李氏得以耕作自救。
同时,长水关南的乡驿站公堂,由周良携玄武营与驿卒共同驻守。
驿站内原有简易公堂,仅用于接收紧急乡扰。
经扩充后,驿站公堂增设专席,专门听取商旅、驿卒与行路者申诉。
赵云曾于此公堂处理一起驿路拦劫案:当事驿卒误以为途人贿赂为私刻,于公堂大吵。
赵云第深入调查,确认实为商业贿赂,将驿卒与商人训诫一番,恢复驿道畅通,并改进驿卒奖惩细则。
南阚县学舍旁的示范公堂,则与乡学结合。
文监司与学监署在学舍内外开辟“公堂教室”
,让学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政令宣讲与申诉流程。
学童参与“公堂助理”
工作,负责整理田赋、驿道审查等档案,得以一边学习认识律令,一边服务乡里。
家长与村老可于学舍听政公堂召集的政令讲座,同时提问与建议。
在府州官署,公堂扩充之举更见成果。
长安市舶院前广场公堂,每月第一日定为“公堂会”
,邀请州府官员、义勇及百姓代表百余共同参加。
会上,州府长官须当众答复百姓诉求,包括市舶税率、商政细则、公路修缮费率等事项。
商舶院长张典当场承诺:若民声指市税过重,将在新政令中减轻;若陇路泥泞,将拨专员修补。
公堂答复簿当晚颁行至各驿站,与百姓零距离对接。
北门外的驿道公堂,则将“暗访监督”
与“公堂入村”
两项新举措结合。
法监司定期调遣官员与义勇组成暗访组,匿名进入乡村,与乡民探讨公堂效用,并搜集民声。
暗访结束后,翌日公堂门口会张出“暗访报告”
,公示何处需改进,何处已入民心。
此外,“公堂入村”
则定期将公堂搬至村中广场,举办“公堂流动日”
,让偏远村落的民众零距离提出诉求。
半年之后,关中三州十郡公堂体系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