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炎阳下,洛阳城头华光灿灿,却难掩风雨将息之后的余威。
澜台法监司长史李毓与民言台令周贤奉旨从洛阳再度南巡,途经汜水关、宛城、汝南三地,要用法威与政令固守后方,确保新政成果长存。
整编后方军士与官吏近万,自洛阳驿道出,旌旗猎猎,如潮涌般向南涌去。
途经古驿站,驻军操演如常,暑气蒸腾。
史李毓于驿站中央立碑,镌刻“澜台法度巡更碑铭”
,碑下铁骑与文吏肃肃环列,将士俯瞻仰。
周贤引领文监司诸吏拆除旧豪门私匿的符咒与僵尸金纸,象征旧秩序被彻底清除。
抵汜水关,硝烟犹未散。
城楼上,周良与玄武营步卒正值操演,盾林如山,矛戟如林。
史李毓登楼巡视,俯瞰昨日战场,残破木栅与乱石堆入目,宛若旧梦。
他下令:“今日复行‘巡按虎符’,要与军士并肩巡逻,俯察民情。
若有豪强贪赃,必当斩,以示澜台法威。”
两百名盾卒与五百文吏随即整队,分散于四方壕堑之中。
入夜,残贼余卒欲趁月影潜入关内。
月华如水,残卒潜行于壕沟旁,欲偷袭哨卒。
忽闻霹雳一声,史李毓令突兵雷阵引光闪现,铁锤与铜钟击响,震得余卒失魂。
玄武营步卒如泰山压顶,将残贼一一俘获。
史李毓随即设坛审问,将豪强骨干押至关前,斩示众,长矛插地,血溅旌旗。
翌日,史李毓与周贤于关门口设案。
百姓簇拥,或哭或诉,皆因新政良法之初而敢向官吏申冤。
柳赈一女子陈氏诉一道上压榨,官吏勒索私粮。
史李毓据理判决,令豪绅退还三年之粮,并赐工粮以补差额。
陛下令此为法典示例,以警他豪。
此行宛城,仍是盛暑。
旌旗未及泊岸,烟尘先闻;城南小寨有残卒数百,见澜台法军来临,倚山作乱。
周贤设巡政司于城门北,文吏分三队,立案审理旧案。
史李毓则于城头布阵,以十架铜钟与五处陷马网相映成阵,严令城下宵禁。
夜半,残卒再起,遁入村间。
史李毓与周贤亲御玄武营步卒,踏月而行,将残卒逐一匿身处搜出,斩于古槐之下。
宛城平定后,文监司与法监司联署颁布《宛城法典》,集旧律新令于一册,分配至四门之内与各乡村驿站,供百姓朗读。
百姓闻令,或诵或泣,称“澜台之政,晓法明恩”
。
法随军而行,转赴汝南。
路过田间水渠,周贤见民夫焦渴,令文监司下令放清凉粥与药剂,以缓暑气。
史李毓则严斥一名徭役吏贪渎款项,当众鞭尸刑,以示法度不容。
此后,徭役吏再无巨贪,民心颇安。
行至汝南城头,史李毓与周贤再立“民言公堂”
,共设六纲:赋政、法度、军纪、民谣、土地、水事。
凡一事一疑,可凭虎符入公堂陈情,三日内即布堂下回文。
此举大鼓民心,罢旧劫,聚人和。
行程月余,法监重巡回洛。
史李毓于龙榭前奏报:“三地巡改,豪强多已伏法,旧患被平;百姓亦复耕读,水道与渠堤重修,田赋并施,耕牛流转;示范农具与法典传播,村落洋溢新政文化。”
吕布亲为褒奖,赐史李毓金璧一对与虎雷令两枚,赐周贤绸缎百匹。
当夜,洛水桥上,史李毓与周贤相对而立,江风送凉。
史李毓低声道:“法为国本,战虽可布,政当更行。
吾等规既不离战场,也不弃政务,使澜台政威军威并行,以固中原之基。”
周贤拂袖而笑:“愿澜台律令永昭,文治武功相辅,江山得以盛世长存!”
风雨与战尘俱去,法威与政威并施,中原后方再无隐患。
澜台大业,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