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您要不要也写点什么?“我试探着问。
她摇摇头:“我只是个小人物。倒是你们这些作家,有责任把这些故事记下来。“
深夜回到病房,发现桌上有张陌生的名片。7号床的老兵睡得很沉,手里还攥着半包瓜子。我轻轻抽走那张名片,上面印着某影视公司的logo。
清晨换药时,护士长若无其事地递给我一个档案袋。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纸张,字迹和张奶奶的笔记本惊人地相似。
“这是我母亲写的日记。“她低声说,“她也是当年纺织厂的女工。“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上。我发现其中一页写着:“1958年冬,车间里来了个新姑娘,叫秀兰......“
这分明就是张奶奶的名字!
“所以您是......“
护士长点点头:“我是她女儿。不过请别说出去,我不想影响你的创作。“
接下来的日子里,《织梦年代》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把两位母亲留下的文字细细对照,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女工们如何用缝纫机边角料做婴儿尿布,又比如她们怎样在锅炉房偷偷给生病的同事熬中药。
某天下午,我正在整理关于工厂文艺汇演的那一章,突然听见门外传来争吵声。
“这是我的病房!我要转单人间!“
熟悉的声音让我心头一紧。推门进来的是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正是昨天来找我的张建国儿子。
“陈先生,我们谈谈改编的事吧?“他环顾四周,对病房的环境明显不满。
我默默收起笔记本。此刻,7号床的老兵正盯着电视里的战争片,4号床的大妈在织毛衣,而老大爷已经鼾声如雷。
“这里不方便说话。“我站起来。
“就在这是吧。“他掏出手机,“我已经联系了几位投资人,他们都觉得可以加入豪门恩怨的情节。比如说,女主其实是某个资本家的私生女......“
话音未落,突然听见“啪“的一声。老兵把瓜子袋子摔在地上,怒气冲冲地走了出去。4号床的大妈也收起了毛线针,冷冷地说:“现在的年轻人,一点历史都不尊重。“
我望向窗外。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子沙沙作响。想起住院这段时间的经历,想起病房里每晚的小型读者会,想起护士长悄悄给我的那些日记。
“对不起,“我平静地说,“这个故事不需要那些。“
男人悻悻地离开后,老大爷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刚才发生什么了?“
“没什么。“我打开电脑,新建文档,输入标题:《织梦年代》第三稿。
手指落在键盘上的那一刻,我知道,一个新的方向找到了。
第二天早上,我在护士站看见了令人意外的一幕:护士长正在和主任激烈争论什么,她的脸色涨得通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