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更有甚者将此与北境魏王失踪、太子战死等事联系起来,编织出种种宫廷秘闻与权力阴谋。
这波讨论随着朝廷邸报的传,以惊人度蔓延全国各处,在地方官场与士绅阶层中引了不小的躁动与揣测。
许多封疆大吏暗中观察,等待着京城进一步的风向变化。
纵观史册,前朝非无变例,有过祖父传位于孙,有过选立宗侄,亦在非常时期有过女子临朝。
但以皇帝外孙之身,册立皇太孙,准备承继本朝大统,确是闻所未闻。
前述那些变例,每一次生,无不伴随着剧烈的朝堂动荡以及血腥清洗。
令人诧异且深思的是,在此等风波之下,朝中几位真正手握重权的核心人物,平章政事谢老大人、宗正府大宗正宁王,以及一些顶尖勋贵府邸和手握实权的武将们,对此的反应却出奇的沉默。
这种沉默,像一种审慎的观望,更像是一种畏惧。
畏惧皇帝这头病龙,临死前最后的展露獠牙。
他们的安静,使得那些喧哗的清流声音,反而显得有些孤立无援。
手中并无多少实权,只掌握着舆论喉舌与清议力量的文官们,闹得最欢。
深宫中的皇帝陛下未下令禁止市井小民议论,甚至也未曾因此逮捕任何平头百姓,显现出一种非常的宽容。
取而代之的是在庙堂之上,几位跳得最凶、上书言辞最为激烈的清流老大臣,包括翰林院最大长官翰林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六科都给事中,却要么贬官外放,要么直接停职待参。
皇帝甚至以朋比扰政为由,申斥了几个言辞过激的翰林官员。
动作之快,手段之果决,令人心惊。
这一连串粗暴的人事调整,如同冷水泼入沸油,震慑了朝野,更激得官场之上一时人心惶惶。
所有人都明白了皇帝的决心,看似病弱的躯体里,依然蕴藏着不容挑衅的帝王意志。
……
京师暗流汹涌,各方势力目光都聚焦于皇太孙与朝堂博弈的关头。
一辆华丽的檀木马车,在一队精锐护卫簇拥下驶入了京师城。
马车停稳,帘幕掀开。
身着淡雅宫装,气质温婉中带着几分干练的年轻女子,在侍女的搀扶下缓步下车。
她容貌秀丽,眉眼间有一股将门虎女的英气。
正是魏王侧妃,韩宁。
韩宁回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