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光点——那是李素团队植入的“硅分解基因”标记,取自《大同鼎》碳硅复合基因链中的Si-C-G碱基对,理论上能让根系分泌“硅酶”。
“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深度3厘米……”王承业蹲在地上,用手指在硅壤中戳出小坑,将稻种一颗一颗放入,动作虔诚得像在祭拜土地神。李素跟在他身后,用生物探针测量每个种坑的温度:“地表温度142℃,地下5厘米48℃,正好是‘青龙种’的发芽适温!”
当最后一颗稻种入土时,王承业突然对着试验田跪了下去。老农业学家的额头抵在滚烫的硅壤上,保温服的肘部瞬间被烫出焦痕,但他毫不在意,只是喃喃道:“土地爷,对不住,咱们地球来的庄稼人,给您添麻烦了……”
李素想拉他起来,却被诸葛青阳按住肩膀。《大同鼎》纹身在阳光下与试验田的硅壤共振,诸葛青阳轻声说:“让他拜吧。这不是迷信,是‘顺天时,量地利’的敬畏——我们向这颗星球借土壤,总得有个交代。”
两周后的清晨,李素在二号穹顶的监测站里,看到了此生最震撼的画面。
全息投影屏上,是试验田0.5米土层的三维根系扫描图:200株“青龙种”稻苗不仅全部存活,根系还长出了惊人的分支——每株稻苗的主根垂直向下延伸至1.8米(接近深耕深度),在主根1米处,突然向八个方向长出侧根,侧根与主根的夹角分别为45°、60°、90°、135°、180°、225°、270°、315°,恰好对应八个方位,形成一个完美的“八卦”卦象结构。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陈墨的手指在全息图上颤抖,八个方向的侧根上还长出无数细小的须根,须根末端膨大如小球,球表面布满0.1微米的微孔,“这是……‘八卦根系’!跟量子计算机‘八卦’系统的卦象排列完全一致!”
更神奇的是土壤的变化。原本银色的硅壤变成了灰黑色,检测仪显示,硅晶体含量从90%降至62%,而可溶性硅离子浓度从0.2ol/L升至3.8ol/L——这意味着大量硅晶体被分解了!李素用微型吸管从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吸取一滴溶液,滴在量子光谱仪上,屏幕上立刻跳出分子结构:C?H??O?Si(硅烷醇酸)——这是一种能溶解二氧化硅的有机酸,正是根系分泌的“硅酶”!
“是碳硅复合基因的表达!”李素的声音发颤,她调出“青龙种”的基因测序图,Si-C-G碱基对果然被激活,编码合成了硅酶,“主根负责深扎,八个方向的侧根负责‘围猎’硅晶体——须根末端的小球是‘硅酶分泌囊’,分泌硅烷醇酸溶解硅晶体,再通过须根吸收可溶性硅离子!”
王承业的老花镜滑到鼻尖。老农业学家蹲在稻苗旁,小心翼翼地拨开硅壤,露出一株稻苗的根系:主根粗如筷子,侧根细如发丝,八个方向的侧根在土壤中交织成网,网眼恰好能卡住0.5-1厘米的硅晶体碎块,碎块表面覆盖着一层黏糊糊的透明粘液——正是硅酶溶液。“《齐民要术》说‘根生土中,如人有骨’,这‘八卦根系’,就是稻苗的‘八根骨头’!”他用手指轻轻触碰一根侧根,侧根竟微微收缩,像有知觉般避开他的手指,“还会‘躲’!这根系……有‘智慧’!”
王磊的螯状爪刺入根系网络。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与须根的硅酶分泌囊连接,瞬间,无数数据涌入他的意识:侧根生长方向受硅晶体分布引导(哪里硅多就往哪里长),硅酶分泌量随硅离子浓度调节(浓度高就少分泌,浓度低就多分泌),八个方向的侧根还会“分工”——乾位(西北)侧根偏重于吸收水分,坤位(西南)偏重于固定土壤,坎位(正北)则专门分解大块硅晶结核……
“是‘八卦系统’的自主调控!”金敏智的量子计算机接入根系的生物电信号,发现根系的分支角度、硅酶分泌频率、生长速度,都与“八卦”系统的64卦运算规则一致,“主根是‘太极’,侧根是‘两仪’,须根是‘四象’,分泌囊是‘八卦’——稻苗把自己长成了一台‘生物量子计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