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桑基穹顶的金属框架在沙漠风中泛着冷光。
这座直径500米的新穹顶位于“启明”号反重力城市西南20公里,是火种计划第二阶段“新程”的核心工程——随着反重力城市模块陆续升空,常住人口已从1200人增至3800人,三个月内将突破5000人,现有桑基穹顶的粮食产能(年产青铜稻穗800吨)缺口达40%。农业团队在穹顶中心打下第一根生态桩时,王承业蹲在桩坑边,手里攥着一把刚挖的土壤,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这哪是土,是碎玻璃。”老农业学家的粗布手套被划出细密的口子,土壤从指缝漏下,阳光下闪烁着针尖大小的银色晶体——这是半人马座α星的硅基土壤,90%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硬度达莫氏6.5级(接近钢),剩下10%是高氯酸盐和镁盐,有机质含量不足0.1%。他将土壤样本放在便携式检测仪上,屏幕跳出一行猩红警告:“根系穿透阻力:28MPa(地球耕作土平均值:1.2MPa);硅晶体尖锐度:易造成根系细胞破裂;盐分浓度:超出耐受阈值3倍。”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探针刚插入土壤就被弹开。生物学家的白大褂下摆沾着从一号穹顶带来的青铜稻穗(第一季收获的改良品种,稻壳含碳硅复合基因表达的硅膜),稻穗根部的须根短而卷曲,根尖泛着不健康的褐色——这是昨天在二号穹顶试种的结果:200株青铜稻苗,48小时内全部枯萎,根系最短的仅2厘米,最长的也未超过5厘米,根尖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撕裂状,像被无数把小刀割过。
“物理穿刺+化学毒害。”李素调出根尖细胞的电镜照片,细胞壁上布满0.5微米的孔洞,细胞液中的钾离子浓度骤降,“硅晶体太尖锐,根系生长时根尖分生区被划破;高氯酸盐又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水分和养分根本留不住。”她把照片投射到农业团队的全息会议屏上,画面里,枯萎的稻苗倒伏在银色的硅壤中,像一群被风沙打蔫的枯草,与一号穹顶“九州根系”的生机勃勃形成刺眼对比。
王磊的螯状爪按在硅壤样本袋上。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刺入袋中,触须尖端的微型传感器瞬间传来数据:“土壤温度日间148℃,夜间-142℃,温差290℃;硅晶体热膨胀系数3.2×10??/℃,日间膨胀时土壤孔隙率12%,夜间收缩时0.3%——像会呼吸的玻璃。”他的螯爪突然用力,样本袋中的硅壤被压成饼状,松开后却几乎无裂痕,“还特别‘硬’,低温下像冻土,高温下像陶土,常规犁具根本翻不动。”
诸葛青阳站在穹顶边缘,望着远处“启明”号反重力城市的金色轮廓。《大同鼎》纹身在阳光下亮得温润,九个光点中的“农桑”光点却闪烁不定——这是文明胚胎对粮食危机的“情绪反馈”。他手里捏着一卷从道器之墟出土的《齐民要术》残卷,是上一章清理“共生之墟”时发现的,泛黄的麻纸上,“耕田篇”的字迹因受潮有些模糊,但“秋耕欲深,春耕欲浅”八个篆字仍清晰可辨。
“‘顺天时,量地利’。”诸葛青阳突然开口,将残卷摊在全息屏上,与李素的根尖电镜照片并列,“贾思勰说的‘天时’,不只是季节,是温度、光照、降水的节律;‘地利’也不只是肥力,是土壤的物理结构、矿物组成、甚至……温差。”他指向王磊报出的温差数据,“290℃的昼夜温差,对地球作物是灾难,但对硅晶体——会不会是‘钥匙’?”
李素的眼睛骤然亮起。她猛地抓起《齐民要术》残卷,手指在“秋耕欲深”四个字上反复摩挲:“秋耕欲深……古人为什么强调‘深’?因为秋天土壤墒情好?还是因为……低温让土壤更‘脆’,深耕能打破犁底层?”她看向硅壤样本,银色的晶体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光,“硅晶体硬度虽高,但脆性大,温度剧烈变化时容易碎裂——如果我们在夜间低温时深耕,利用硅晶体的冷脆性把它打碎;日间高温时播种,利用土壤膨胀形成的孔隙让根系扎根……”
“深翻冻土!”王承业突然一拍大腿,粗布手套上的硅壤粉末簌簌掉落,“老祖宗的‘秋耕’,是借低温改良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