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高票房,有欢喜的,就有泼凉水的。
当时就有发难者,在报纸上发文提出,北美好莱坞的影片占领我们的电影市场,用国内票款养肥外国的片商,并就国内电影的前景作出了极为悲观的预测。
不过,马上就有向着季宇宁说话的出来反驳了。而且支持引进外国大片的,还是舆论的主流。
其实也很正常,今年国内票房才10亿人民币左右,1.75亿的票房,国内大约能够到手7成左右,那就是至少1.2亿人民币,按照小季同志的估计,国内至少留下了1.4亿人民币。
这实际上不仅让国内的很多观众重新返回电影院,而且还是大大改善了国内的电影产业的生存环境。
这次国内引进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的效果,远远强于上一世引进的电影《亡命天涯》。
仅仅从票房数字上看,《侏罗纪公园》在国内的票房,就是《亡命天涯》的7倍。
港岛,中环,麒麟大厦。
“宇宁啊,刚刚西蒙发过来的数据。截止今年最后一个月12月初,和记黄埔的年利润已经超过了80亿港币。
其中有一半,来自于集装箱码头公司的收入。”
宁叔说的西蒙,就是和记黄埔的总经理马世民(SionMurray)。
“嗯,宁叔,我们的码头业务发展的不错。
码头业务还需要继续布局。
未来,码头的收入,尤其是集装箱码头的收入,会是我们的现金奶牛了。”
“还有啊,宇宁,老嘉道理和施雅怀,年底的时候,已经放风要卖资产了。”
季宇宁闻言,收拢了笑容。
他记得从1995年开始,英国人开始大肆抛售在香江的资产,并形成一个向下缺口。英资怡和,置地,太古,嘉道理家族,大规模抛出手中的核心资产,渡海西游。
比如,原先华人无法染指的石澳半岛的豪宅,就是在这个时候对外抛售的。
而这些资产谁在接手呢。华人大亨接了一部分,更多的是有很多国内背景的公司在接盘。
当时,国内对香江的“后盾”形象,以及一贯的要面子传统,1995年国内大举托盘,接了英国人的不少工商铺大厦,并给市场留下深深的“土豪”印象。
随着英国人离开的那个时间临近,香江地产市场开始越来越狂热。香江那些炒房者的口号是什么呢,“国内一定会接盘的”。
于是香江人拼命地炒高楼价,真的堪称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宁叔啊,老嘉道理,还有施雅怀那些资产,我们都要。
不过,英国人在抛售物业,我估计香江的楼市又要起来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原本今年的楼市已经平稳下来了。”
1991年,香江房价累计涨幅超过了55%,
尽管当年港府采取了很多打击炒楼活动的措施,
比如增加首付比例,对买卖楼花者征收印花税等。
但是都无济于事,楼市继续一路狂飙。
这个时期土地拍卖中地王频出,豪宅售价连创新高。
1993年的时候,豪宅一年内涨了有30%-40%。
因为地价高,开发商要想赚钱,高档住宅预期售价达到了10万/平。普通住宅售价也达到了5万/平。写字楼售价也很贵,甚至达到了14万/平。
像当时的铜锣湾香江大厦的一个商铺,租金高达每方尺3429元,有人想买,出价居然达到了19万/方尺,换成平米是171万/平,不能说不疯狂。
1994年因为港府增加土地供应、加快廉租屋建设、打击炒楼活动等,房价开始下跌,住宅售价平均跌幅有30%。
这也就是季宇宁所说的香江楼市在94年这一年中,已经开始平稳下来了。
但是经过1年左右的调整,楼市又开始复苏。而且是很快迎来暴涨。
首先是1996年,豪宅价格开始明显上涨,平均升幅达到3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