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早已不在人间。”她平静道,“臣只想让世人记住:有一个叫宝惠的女孩,她本可平凡度日,却为了江山社稷,远嫁异域,客死他乡。她值得被铭记,而不是被遗忘。”
皇上老泪纵横,终允所请。
七日后,诏书颁行天下,废“福女制”,追谥宝惠为“昭宁护国圣女”,建祠全国,岁岁祭祀。赵曦被送往尼姑庵清修,终生不得踏出山门一步。
朝局渐稳,许靖央辞去军职,归隐山林。
百姓传言,曾在终南山见过一位白衣女子,独坐崖边抚琴。琴声哀婉,似诉离殇。有人上前拜谒,却发现原地只余一把断弦古琴,和一块染血玉佩。
而京城某座荒宅深处,一名老仆清扫祠堂,忽见墙上多了一幅新画:两位少女并肩而立,一个穿红嫁衣,一个披玄甲执剑。画下题字:
“生不同衾死同穴,魂不离散心不灭。
你为苍生赴黄泉,我为你屠尽人间。”
落款唯有二字:阿央。
十年后,北梁内乱,新君登基,遣使求和,并献上一枚金印,上刻古篆:“昭宁归来”。
使者言:先王临终前交代,若有朝一日大雍派人迎回宝惠遗骨,务必礼送归国,厚葬故土。
朝廷商议再三,最终决定由许靖央亲自前往迎灵。
那日风雪漫天,她率百骑奔赴北梁边境。当棺椁开启,只见宝惠遗骸尚存,身上仍覆着当年的大雍嫁衣,胸前挂着一枚残破铜牌,刻着“许靖央”三字??那是她出嫁前,许靖央送给她的护身符。
她抱着棺木,久久不语。
返程途中,她在驿站写下遗书:
“吾毕生所行,皆为一人。
杀戮非我愿,然仇不可恕。
今她归来,我亦将去。
若有来世,愿共田园,不问世事。”
三日后,许靖央于归途暴卒,年仅三十八。死时唇角含笑,手中紧握那枚染血玉佩。
举国哀恸,皇上亲撰祭文,辍朝三日。百姓自发焚香十里,哭声震野。
多年以后,孩童们仍会唱一首歌谣:
“将军不戴黄金甲,只为红颜斩天涯。
血洗朱门千百家,不及当年一朵花。”
而在北方边境的一座无名坟前,每年清明都会出现一束白菊,无人知晓是谁摆放。
风过处,仿佛有人低语:
“宝惠,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