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看着前面引路的王文简,一副恭敬,小心翼翼的样子,特意走慢了一点,开口关心王应龙的身体了。
说起来,在永昌的时候,对朱皇帝的军械,帮助最大的,就两个人。
一个是前工部尚书王应龙,另一个是时任永昌同知的杨昌彦,他们都调集了大批老工匠,进入勇卫营。
所以说,朱皇帝提拔王文简,做工部的左侍郎,也是为了安抚信重王家,以便将来更好的接任工部尚书,子承父业。
“微臣,拜谢陛下体恤挂念”
“家父的身体,还不错,就是老了,腿脚不大方便”
走在旁边的王文简,闻言立马顿住了身子,躬身行礼,恭敬的回了一句。
内心惊喜啊,这个朱皇帝,还是一如既往的体贴,关心下属,无微不至。
看来自家的老父亲,说的没错,工部就该把活干好,只要干好了,雄才武略的朱皇帝,就不会亏待王家。
“走吧”
“不用太拘礼”
“你父子的功勋,工部的辛劳,朕都看在眼里”
朱皇帝也停了下来,仔细看了看自己的这个心腹重臣,满意的点了点头,肯定的夸赞了几句。
不容易啊,这个心腹工匠人才,也就30多岁,半年时间不到,竟然有了白头。
没办法啊,这个朱皇帝,用人太狠了,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
特别是工匠营,工部的核心部门,日日三班倒,昼夜不歇,兵部和前线的催促信函,跟雪片似的。
朱皇帝的嫡系,大概有5万以上兵马,改编的明军和土司营,20多万啊,总兵力已经快30万。
刚开始的时候,明军还能靠缴获,后来军队的扩编,就越来越快,缴获也是杯水车薪。
所以说,工匠营,即便是有一万多人,也禁不住前线的消耗。
“哗哗哗”
一会后,众人来到试验场地,走在最前面的王文简,一把掀开其中的一座炮架,露出一尊火炮的庐山真面目。
“嘶嘶嘶”
“呼哧、呼、、”
跟在朱皇帝后面的一众文臣武将,瞬间被上面威武霸气的火炮,吓了一大跳,纷纷倒吸冷气。
特别是兵部官员,还有一众将军们,都是沙场老武夫,老行家,一眼就能认出来,至少是千斤大炮。
这种规格的火炮,就是真正的攻城重炮了,跟红夷大炮的威力,差不多了。
“陛下,请看”
“诸位大人,将军,请看”
“这尊火炮,就是工部工匠营,最新打造的一款火炮”
“鉴于二炮营将士的要求,现有的灭掳将军炮,破城墙威力不足的缺点,改进的火炮”
“这一尊火炮,还是采用内锻外铸的打造方法,长7尺半(25米),炮身重达1500斤”
“可根据射程的需求,装填3斤到35斤的火药,12斤的重型铅弹,最大射程到达了450丈(1500米)”
没办法,朱皇帝的二炮营,就是火炮消耗大户。
一个二炮营,下面4个二炮司,总编制5千人,但随军的民夫丁壮,也需要同样人数。
因为,二炮营的重型装备,太多了,全是铁疙瘩。
120门800斤的灭掳将军炮,300多门350斤的镇虏将军炮,飞雷炮和抬枪,那就更多了。
所以说,不但需要足够的丁壮,也需要更多的战象和驮马,进行押送火炮。
更恐怖的事,朱皇帝喜欢用火炮,二炮营的将士,也养成了火炮依赖综合症。
每次兵临前线,围城以后,攻城早晚另说,先来一顿炮轰,昼夜不停的炮轰,把城头垛口,轰个稀巴烂。
所以说,二炮营的火炮,报废更换的非常快,每次打完一场大战,都要换几十门。
“王侍郎”
“厉害啊,这个炮,太威猛了”
“但是,又该如何驮运?滇马的话,难度不小吧”
二炮营的领头大将潘忠,越过前面的一众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