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食指与中指并拢,朝着前方那片最浓郁的核心,轻轻一点。
这一指,点出无声惊雷!
指尖所触之处,一道纯粹到极致的清光骤然爆发,并非爆炸的蛮横撕裂,而是一种温润却又无可阻挡的“分开”。
清浊二气在光芒中自然分离,清者上升,化作缕缕带着道韵的云霞;
浊者下沉,凝结成坚实温润的玉色地脉。
空间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无形的边界被温柔而坚定地界定出来。
“定!”
祖师口中轻吐真言,声音不高,却蕴含无上法则之力。
那刚刚开辟、尚在细微震荡的天地瞬间稳固下来。
法则之链如无形的丝线,自其袖中流淌而出,编织入新生的天地间,稳固了空间,定下了时间流转的刻度。
此时,祖师目光流转,望向那初生的天穹。
其左手拂尘轻扬,拂尘丝线根根晶莹,牵引着九天星河。
一点、一勾、一捺……动作行云流水,带着难以言喻的韵律。
只见一道柔和如水的月牙形清辉自拂尘尖端流淌而出,悬于东方天际,并非实体明月,而是纯粹道韵凝聚的“斜月”之象,清冷孤高,散发着洗涤心神的光华。
紧接着,祖师并指如剑,朝着那“斜月”下方、新生大地的核心处,虚空连点三下。
“嗡!嗡!嗡!”
三声清越的颤鸣响起,如同大道和鸣。
三点璀璨如星辰的光点应声而现,并非炽热骄阳,而是温润内敛的“心”之精华。
三点星芒呈三角之状,稳稳落于一片刚刚汇聚成型的、形如心窍的澄澈湖泊中央,湖面如镜,将斜月三星尽收其中,光晕流转,交相辉映。
“斜月三星洞,立。”
祖师收回拂尘,飘然落入斜月三星洞中。
洞天之内,别有乾坤:
穹顶星河流转,地面玉髓铺就,奇花异草吐纳灵机,仙鹤灵猿悠然自得。
一座古朴典雅的道观依山而建,背靠主峰,面向心湖。
道观以青玉为基,琉璃作瓦,飞檐斗拱,并不追求金碧辉煌,却处处透露出大道至简的韵味。
道观大门上方,一块非金非木的匾额上书四个蕴含道韵的古篆——天外仙宗。
两边一副对联,上书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门前有九级白玉台阶,台阶两侧生有瑞草祥芝。
菩提祖师不再看那已定型的天地法则与玄妙景致,身形微动,如一片无重量的云絮,飘然落入那依山傍湖而建的古朴道观之中。
洞天初辟,万物初生,灵气如潮汐般涌动,却又在祖师踏入的瞬间,被一种无形的“静”所抚平
。这“静”并非死寂,而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定”,是大道运转最核心的韵律。
祖师于主殿中央的蒲团上盘膝而坐,不言不动,与这新生的洞天彻底融为一体。
双眸微阖,气息若有似无。
然而,就在其入定的刹那,整座洞天福地似乎都“活”了过来,以一种更深刻、更和谐的方式运转着。
自此,菩提祖师便在这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深居简出。
时而于洞府深处打坐参禅,神游太虚,周身道韵流转,与天地同呼吸;
时而在丹房内引动地火天精,看护炉鼎,炉中紫气氤氲,异香扑鼻,金丹之象隐现其中。
山中岁月静好,却又不乏玄机。
菩提祖师参禅炼丹之余,常于洞府深处开讲大道,那声音并非刻意宣扬,而是自然而然流淌而出,如清泉石上流,如松风过幽谷,玄奥莫测,蕴藏天地至理。
此等道音玄玄,穿透了山间云雾,吸引了无数慕道生灵。
山径之上,渐渐汇聚起形形色色的求道者:
有宝相庄严的僧人,为参悟佛法真谛而来;
有仙风道骨的道者,欲印证玄门妙法;
有饱读诗书的儒生,希冀明了修身济世之道;
甚至不乏一些灵性初开、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