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天际,那里云霞似锦,瑰丽无边,昭示着一条通往无上之境的道路。
此后魏存华在阳洛山深处择一清幽洞府,名之“静虚洞”。
洞前有飞瀑如练,洞后倚千仞绝壁。
其遣回了老仆魏福,自此与尘世彻底隔绝,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苦修。
《上清大洞真经》首卷玄奥艰深,远超其过去以竹叶摸索的粗浅法门。
那枚融入识海的青色真文符箓,是钥匙,亦是引路明灯。
魏存华摒弃一切杂念,每日只做三件事:吐纳天地灵气,存想符箓真文,观照内景神明。
山中无岁月。
寒来暑往,魏存华的道行在寂静中突飞猛进。
心窍处那点星光愈发璀璨,渐渐扩散,照亮五脏六腑,形成一片朦胧而生机盎然的“内景”天地。
其观想肝神如青气缭绕的春木,心神如赤焰跳动的丹鸟,肺神如素练横空的秋霜,肾神如玄水深潭的蛰龙,脾神如厚土载物的黄庭。
神与炁交,炁与形合,魏存华身体在真炁的反复洗炼下,愈发轻灵通透。
肌肤莹润如玉,眸中神光湛然,已非凡俗之相。
随着内景稳固,真炁充盈,魏存华开始尝试引动符箓中记载的微弱神通。
心念微动,指尖能凝出清露;
存神观想,可使洞外草木生机勃发;
静坐之时,神念竟能离体数丈,感知山风拂过松针的细微颤动,聆听地下暗泉的淙淙流淌。
昔日闺阁中诵读的《黄庭内景经》草本,此刻在脑中无比清晰,过去晦涩难懂的脏腑神名、关窍位置、存思路线,如今对照自身内景变化,竟豁然开朗,如观掌纹。
魏存华以自身修证为基,开始对《黄庭经》进行前所未有地精深注述,将玄奥的经文与切实的内炼体验一一印证,字字珠玑,直指核心。
一本融合了无上道法与精深医理的《黄庭内景玉经注》在其笔端渐次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