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前面的三列横队,都是没有穿铠甲的弩兵,是前锋部队;后面是38路纵队,是身披铠甲的步兵和战车,组成主力部队;两侧和末尾是侧翼和后卫,防止敌人偷袭,布局非常科学,体现了秦军‘有锋有后,有侧翼’的作战思想。”呵呵指着一个缺了胳膊的兵马俑问:“为什么有的兵马俑是破损的?还有的地方是空的呢?”讲解员说:“因为兵马俑在出土前经历过火灾和坍塌,很多都碎成了碎片,现在看到的完整兵马俑,都是考古工作者一点点修复起来的,有的甚至用了几年时间。那些空的地方是还没有修复完成的,考古工作就像拼图一样,需要耐心和细心。”
在二号坑,众人看到了更丰富的兵马俑类型,这里是一个混合兵种坑,有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弩兵俑,还有青铜战车和战马俑,场面比一号坑更加复杂壮观。跪射俑保存得格外完整,身上的铠甲纹路清晰可见,连甲片的编缀方式都一目了然,鞋底的针脚细密整齐,仿佛刚从鞋匠手里接过。“这个跪射俑太逼真了,”雨琪感叹道,眼睛里满是惊叹,“连指甲盖都做得那么细致,表情还带着一丝警惕,好像随时准备拉弓射箭,守护这片土地。”沙易则拿出速写本,找了个角落坐下,对着跪射俑认真地画起来,他说:“这种动态和细节太难得了,肌肉的线条、铠甲的质感、面部的表情,都充满了力量感,一定要画下来留作纪念。”
张真元对展柜里的青铜剑特别感兴趣,那把剑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寒光闪闪,刃口锋利如新,仿佛刚铸造出来一般。“这剑居然没生锈,”他惊讶地说,眼睛瞪得圆圆的,“比我家的不锈钢菜刀还亮,古人怎么做到的?难道有什么魔法?”讲解员笑着说:“这可不是魔法,是因为秦代的青铜剑采用了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在剑的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能防止生锈,这种技术在近代1937年才被德国发明,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人就已经掌握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工艺。”
参观完兵马俑坑,众人来到陈列厅,这里展示着出土的各种文物,有精美的金银器、温润的玉器、古朴的陶器,还有兵马俑的头部、手臂等残片,旁边放着考古工作者修复文物的工具和工作照。照片里,考古人员穿着白大褂,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拼接碎片,神情专注而认真。“修复文物太不容易了,”白露看着照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