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我亲手剪的,用的是咱们陕西的红纸,颜色正,保存时间长,送朋友当礼物很有意义。”呵呵选了几张生肖剪纸,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打算回去送给朋友,还特意选了一张小兔子的,说要送给雨琪。
张真元对这些文化用品兴趣不大,他更关注的是书院门的小吃,鼻子像小狗一样四处嗅着。刚走到一家卖柿子糊塌的摊位前就挪不动腿了,金黄的柿子糊塌在油锅里炸得滋滋作响,像一个个小太阳,散发着甜甜的香味,带着柿子特有的果香。“老板,来十个!”他大声喊道,眼睛紧紧盯着锅里的柿子糊塌,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李辰无奈地摇摇头,伸手替他擦了擦嘴角:“你真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就不能欣赏一下文化吗?这书院门可是西安的文化名片。”张真元嘴里塞着柿子糊塌,含糊不清地说:“这也是文化啊,美食文化,你看这柿子糊塌,外酥里软,甜而不腻,也是老手艺,得用临潼的火晶柿子做才好吃,这也是西安的特色。”李辰尝了一个,外皮酥脆,里面软糯,确实好吃,也就不再说什么了,默默地帮他又买了两个。
众人在书院门逛了很久,每个人都有收获,范成成买了一本线装的《唐诗三百首》,纸张泛黄,带着淡淡的墨香;沙易买了一套精致的画笔,笔杆上刻着花纹;雨琪和白露买了皮影书签,上面刻着大雁塔的图案;郑楷和呵呵买了剪纸作品,打算回去装裱起来;张真元则吃遍了各种小吃,肚子又圆了一圈,手里还拿着一串冰糖葫芦。
中午,众人在书院门附近的一家老字号面馆吃午饭,面馆的门头上挂着“百年老字号”的匾额,门口的幌子随风飘动。点了biangbiang面、油泼面、臊子面,一大碗面条端上来,白花花的面条上铺满了鲜红的辣子和翠绿的青菜,香气扑鼻,让人食欲大开。张真元拿起筷子“呼噜呼噜”吃了起来,辣椒油溅了一脸也不在意,像只快乐的小花猫,嘴里还不停念叨:“好吃好吃,这面条真筋道,比泡馍还顶饱!这辣子香而不辣,太对我胃口了!”
李辰吃的是油泼面,服务员刚把热油浇在辣子上,“滋啦”一声,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引得旁边的食客都看了过来。他一边用筷子快速拌着面条,一边说:“这油泼面就得现泼才好吃,热油一浇,辣子的香味才能完全出来,配着大蒜吃更过瘾,这才是陕西人的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