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年直到2000年,可以看做是华夏电影工业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也是华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华夏各大电影制片厂逐步恢复电影的创作与生产。
1984年-1986年电影行业逐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开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并按规定纳税。
从1985年开始,华夏部分省市开始实行电影票价浮动。
1986年3月,华夏电影事业管理局由文化部划归新成立的广播电影电视部(1998年3月更名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领导。
1987年-1991年,华夏电影行业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1992年-2003年,华夏电影行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993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出台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电影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分步实施的措施,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接洽,电影票价原则上放开。
1996年,华夏省级电影制片厂获准独立出品电影。
1997年,华夏国家广电总局推出“单片许可证”制度,允许电影制片厂之外的机构申请电影制作权。
这段时间也是华夏电影行业受到国外电影行业冲击最大的时期。
以荷里活为代表的西方电影行业已经由模拟技术为主向数字技术为主的转变,电影制片工业已经形成大制作与小制作、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类型片与超类型(或反类型)等分化,电影衍生工业已经发展出包括电子游戏、主题公园、游轮等在内的多种形态,对华夏电影行业拉开了较大差距,因此这一时期华夏电影行业主要通过引进、仿制、消化后创新的方式学习各种先进技术,提升电影制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