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实验性质的艺术电影,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画面表现形式,但观众却因为难以理解而给出负面评价,这使得导演感到自己的艺术探索不被市场所接纳。
另外,对观众品味的偏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导演可能固执地认为观众的审美能力有限,无法欣赏其作品所蕴含的复杂性和深度,从而采取“骂观众”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坚守艺术立场的决心。
再比如某冯姓导演在沪市电影节上发表了一番备受争议的言论,他称华夏垃圾电影遍地是因为有垃圾观众,对广大观众进行了批评。
还有某陈姓导演放话,十年之内没人能看懂《无极》,意思就是这部电影曲高和寡,观众看不懂是因为水平达不到。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观众群体本身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他们对于电影的期待和需求千差万别。
有的人走进电影院,只是为了寻求片刻的娱乐和放松,想看到轻松欢快的剧情和精彩刺激的画面。
而有的人则希望能够从电影中获得深刻的思考和心灵的触碰,想看到具有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观众作为消费者,拥有对电影进行评价的权利。
因为电影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观众在消费之后,有权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给出多元化的反馈。
当导演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指责观众不理解其作品时,观众自然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其审美能力或者价值观的公然冒犯,进而内心产生更加强烈的不满情绪。
在观众的内心深处,他们期待的是与导演之间平等、尊重的交流和互动,而非被居高临下地说教或者无端指责。
导演各种“骂观众”行为,不仅违背了这种期待,而且极易引发观众的反感,进一步损害其作品在观众心目中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