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陈晋的脑子里就转了几百上千次,都是从木星芯片里查到的华夏电影未来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和漂亮国存在的差距。
现在已经查清楚了,直到2025年,也就是60年后,华夏电影产业可以在一些方面赶上漂亮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上还是不如漂亮国的。
主要差距在历史底蕴、电影公司数量和质量、电影专业院校数量和质量、电影制作技术、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电影票房市场、支持政策等方面。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华夏电影产业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有些方面赶上了漂亮国,但在历史底蕴、电影公司数量和质量、电影专业院校数量和质量、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电影票房市场等方面距离漂亮国还很远。
也就是在硬件方面,这个只要肯投入,就最容易出成绩见效果的方面,华夏已经快追上来了,但是软件方面,确实是还需要继续努力。
通过观察华夏这六十年走的过程,可以看到,人的问题是最复杂的,也是最容易出现变故的。
如果把华夏电影看做一个孩子,那就必须意识到,一个孩子学坏只需要三天,但是学坏以后要学好,三年都未必可以做到。
而华夏电影这个孩子,确实走过太多弯路了,陈晋现在想做的就是让华夏电影这个孩子少走弯路。
细数华夏电影业从建国开始,走过的弯路还真不少。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任务性作品。?新华夏成立初期,电影行业完全由国家主导,八大电影制片厂(如北影、上影)承担生产任务。这种体制虽保障了《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的诞生,但也导致创作自由度受限,艺术表达高度政治化。后来那些年全国电影产量骤降至年均不足10部,产业陷入停滞?。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华夏电影首先是“事业”,而不是“行业”、“产业”,更不是“工业”。事业观念指导下的电影体系根据国家计划运作,可以有效地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按照不同电影制片厂的特长,统筹各方力量拍摄出经典电影作品,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行业的角度看,容易形成垄断,缺乏竞争力;从产业的角度看,未形成商业销售体系;从工业的角度看,与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科技革命、媒介革命相对脱节。
二是?市场化转型的阵痛。?改开后,电影行业面临市场化转型的剧烈阵痛。计划经济思维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突出,如1990年代大量制片厂陷入亏损,长影、西影等老牌企业被迫转型文旅项目。同时,代工经济畸形繁荣,深圳翡翠动画等企业承接迪士尼代工,原创能力严重萎缩?。
这一时期华夏电影的定位逐渐从“事业”转向了“产业”,这一点与华夏社会经济转型、文化体制改革是相适应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电影工业体系的路径主要是在电影机械工业领域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努力缩小与国外先进电影科技之间的差距;在电影制片工业领域借鉴国外经验,提高国产电影的水平;在电影衍生工业领域将电影作为IP产品来运营,使其价值最大化。
三是?技术代差与工业化缺失。华夏电影长期处于"手工作坊式生产"阶段,与荷里活标准化流程差距显着。以《封神》为例,其"质子战舞"镜头需外包六国公司完成肌肉动力学渲染,国内技术无法支撑?。同期,灯光师平均年龄达49岁,年轻从业者留存率不足20%,人才断层严重?。
华夏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不足,技能条件缺失让大部分影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直接从事影视行业。一直以来,表演、导演等专业人们,“艺考热”不退,报考人数不断创新高,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那些影视幕后专业,比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艺术类专业在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上几乎年年榜上有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无法在本专业领域找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局面。
然而,与艺术专业就业难相对应的,却是我国影视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极度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