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到底同意了宋国的邀请。
皇帝派遣了学宫培养的人才,还有一些思想开放,并不拘束于文章经典的学者,前往西海参加编修格物之书的盛会。
经学家们对此虽颇有微词,但大体是没有反对的。
因为“辩经”这种事情,是不能逃避的。
自己的话语不发出来,
替世人百姓说话的权力,就要被别人夺走。
搞得久了,
人心都服从他人的教导,遵从他人的规矩,
中原的大汉天子,也要走上周天子的老路。
何况宋国的使者提前告诉了大汉的学者士人,西海帝王已经为那本还没有面世的经典,确定好了名字——
就叫做《物理》。
述天地之道,
明万物之理。
比起和帝时期便修成的《明物》,这本著作要更加庞大,细观其内容,有类于《明物》、《论衡》这两本书的结合。
而这个名字的气魄,也是十分深厚广大的。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所以许多古老的,代表着人的智慧得到全新凝结的书籍,名字取得都很朴素。
比如《书》,
比如《诗》,
比如《易》。
等后面写的书多了,才有了五花八门的名字,来突出其中内容,与前辈们的不同。
因此,
当大汉的学者们听到这个名字时,便能窥探到其中蕴含的野心。
他们自然是不想让西海做这门派开创者的,
可要由自己接手,便意味着朝廷会再度加强对格物的扶持,进而动摇儒术独尊的地位。
这可绝对不行!
考虑到这点,
中原的士人这才妥协,暗地里还期望皇帝将格物学的栋梁们全都派出去,以免留在中原,碍自己的眼睛,跟自己抢饭吃。
……
“西海帝王愿意做这样的事,可见那边格物之学的昌盛。”
“你们到了那里,要多看一些,也要多想一些。”
“国家正需要你们这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