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圣婴默想》的终曲,“教会的凝视”
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其中中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乐章。
作曲家有意将前十九曲揭示出的各种隐秘综合运用于本乐章中,大量且集中地出现,又大量且集中地变化,彰显总结、统揽和呼应之意义!
“咚!”
“咚!
!
!”
“咚!
!
!
!
!
——————”
当建立在属音持续音之上的钟声再度鸣响之时,“和声连祷”
的语汇又现,在时值递增的节奏烘托下,将音乐推向终极目标的c
这个长大的乐段犹如此起彼伏地教堂撞钟,在巍巍群山的高山之巅,传递着璀璨的威严与福音!
先现的展开部如此作结,然后,倒置的呈示部以无比的荣耀之姿,于161小节呈现!
“天父主题”
终于从曾经的和弦展成完整的旋律,将调性定位于最初的f大调不断重复的强有力的和弦,以模仿铜钹、锣、钟声以及鸟歌的素材穿插其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神圣与史诗气质
最后的尾声也以“天父主题”
作结,但变得脱且完满,从而成为了代表爱与喜乐的大胜最终,充满喜乐的泪水如潮水般涌来!
开阔无垠的教堂广场之上,掀起了无比热烈又极尽感动的掌声!
“拉瓦锡使用了比其他任何作品更精妙且富有哲理的现代音乐语言,雄辩地、动人地打开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神学领域!”
梅拉尔廷带着数位主教,数次示意听众们停止掌声与双手的挥舞。
因为公演还未结束,上半场还未结束,还要留够充足的时间,为下半场的布道与讲经。
但是致敬的掌声一时半会完全没有能止住的迹象。
直到台上的范宁重新落指,强行用音乐压下了杂音。
《赋格的艺术》的最后部分,也终于来临了!
对位法12和13,范宁以高的对位技术,向世人展示了两部以严格倒影技法写成的赋格曲。
不仅仅是主题的倒影那么简单。
而是通篇互为倒影!
没错,两组,互为倒影,也就是说,两条对位曲实际上各自有两条,一共实际上,是四条!
比如对位法12,是以d小调iii级音为轴而进行“镜像反射”
的两条四声部赋格曲。
它们是如此清晰可见,哪怕是不认识五线谱的人,只要拿到曲目,把同一页数同一位置的谱子拿在一起,稍微仔细观看对比,都一目了然地看出,那些“蝌蚪”
的走向是完全互为镜像关系的。
由于是严格的倒影转位,两赋格在结构上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在调性上。
“原型”
部分的呈示部,守调答题是主调d小调转属调a小调,而“倒影部分”
主属对置后,转到了下属调g小调上。
展开部的“原型”
主题则是从g小调和bb大调两次进入,而“倒影”
部分被转换成了属方向的a小调和f大调
这几乎是将“自我”
与“他我”
,将“表象”
与“意志”
的神秘主义思想,给用神学的语言彻底揭示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