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沉默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反驳了棠姬。
“大王这样也是为我们好。如果暗桩们彼此知道互相的身份,一旦中间有叛徒,互相攀咬,整条线就全完了。”
“道理虽是这个道理。可是既然选择隐瞒,是不是就应该想出应对的方法来?你看现在,韩国都快没了,派到雍国的暗桩们你不知我我不知你,别说互相帮助了,很有可能还会因为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大打出手。
就像现在,我们几个暗桩孤零零地飘在雍国,想要做事,连个帮手都没有,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当怎么办?”
棠姬有点火大,情绪激动地说了好一番话,阿木也不知如何解释。
半晌,阿木只能说道:“事已至此,抱怨已无用处。我们不能跟韩国恢复消息传递的渠道,就没办法同大王要来宜阳附近的暗桩名册。精铁就照你说的,暂时还是运到长安来吧!”
棠姬听着阿木的话有些纳闷。
“师叔,你现在还没有找到与新郑建立联系的突破口吗?”
“……”阿木再次沉默。
看他这副表情,棠姬就知道情况似乎不大妙。
“师叔?”棠姬喊了阿木一声。
阿木酝酿了一下,终于说道:“快找到了,我的人已经去那边半个多月了,最晚也就这三五日,人必然回来。”
棠姬拿不准阿木的意思,不知道他这只是托词,还是真的跟手下人频繁通信,得了确切的消息。
阿木同手下具体怎么聊的她不好细问,想来想去,她只能出言提醒。
“师叔,老李大概半个月内就会带着精铁回到长安城了。如果精铁到了,咱们还不能跟新郑那边联系上,这批精铁可就白买了。现在长安城里精铁紧缺,阵前需要精铁打武器,泾洛之渠需要精铁打工具,就连农田里也缺精铁打的农具。
这次老李一口气弄来那样多的精铁,目标太大了,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将精铁运走,反而将它长久地存在城中,迟早要被人盯上。到时候别说帮助韩国做事,只怕我们这几个散兵游勇也要被雍国人一锅端了。”
阿木点了点头:“我知道。我回头会去信去东郡那边催一催,一定在老李回长安城之前将此事办好!”
听阿木的话如此笃定,棠姬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两人在书房里争论半天,脸红脖子粗的,就连房间都有些气闷。
阿木走到窗边打开窗子通了通风,抬眼便看到了远处的泾水。泾水旁边的泾洛之渠如同俯卧的巨龙,虽未通水,但也已见雏形。
泾水和渭水在都城附近交汇,泾水穿过都城,供给城中百姓饮水、灌溉。泾洛之渠附近也是无边际的田野,眼下正是秋收的季节,田野间有许多干活儿的农人,男女老幼齐上阵,三五成群地收获菽豆和粟米。
千年前的百姓对于种田还没有丰富的经验,基本上都是缦田而种,田地里不开沟垄,随意撒播,也不浇水施肥,只等种子自然生长。在这种完全靠天吃饭的种植方式下,农作物顶多一年一熟,并且生长随意,产量不高。
近几百年来老百姓研究出了更好的种田方式,大家每年深耕田地并开沟垄,也严格观测农时,选择与节气最适合的粮食播种收获,已经可以做到两年三熟。农作物在规整的沟垄中生长,又得百姓浇水施肥,既抗风又抗旱,产量也比以往翻了倍。
关中的百姓基本上都会在头一年的秋季种下冬小麦,等次年夏初收获,然后在麦子收获之后种上菽、粟。菽和粟虽是粗粮,但长得很快,一个季度就能长成,秋季就可以收获。等菽、粟收获之后,百姓又可以在秋季种下冬小麦,如此循环往复。
现在已经进九月了,菽、粟收完之后就到了冬小麦播种的时候。小麦播种的农时大概在这一个月上下,其间需要水源灌溉,恰巧泾洛之渠的完工之期也就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如果泾洛之渠能够顺利竣工通水,可以灌溉周遭四万顷的土地,其中很多根本长不出庄稼的盐碱地也会被泾水中携带的泥沙滋养,在明年夏初的时候结出一粒粒饱满的麦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