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最后一刻停下手指,任由系统自动锁定原始名单;她也第一次注意到,监控角落里,站着一个人影??陆夜。
他一直都知道。
影像继续播放。陆夜没有揭发她,也没有靠近,只是默默站在门外看了整整十分钟,然后转身离去。临走前,他在门框上留下一行字迹,此刻被系统还原出来:
>“你不是坏人,只是太害怕失去。”
苏婉清的手指死死扣住座椅扶手,指甲几乎嵌入金属。她曾以为那段往事只有她一人知晓,曾以为自己的救赎之路是独自背负罪责前行。可原来,早在那时,就有人看穿她的挣扎,却没有审判,只有理解。
泪水无声滑落。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陆夜会选择“沉默二十四小时”作为告别仪式。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共感,始于孤独中的自我凝视。唯有当一个人敢于直面内心最幽暗的角落,才可能真正听见他人的心跳。
她起身走到数据舱,亲手将这段影像加密封存,编号为《暗忆馆?补录001》。上传时,系统弹出提示:
>“请提交一段个人不愿面对的记忆作为交换。”
她停顿片刻,输入了一段文字:
>“我曾希望陆夜死去。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嫉妒。他能坦然放弃逃生机会,而我不能。我恨他的纯粹,因为它照出了我的懦弱。”
确认发送。
下一秒,全球共感网络轻微震颤。无数正在接入系统的人都感受到了那一瞬的情绪涟漪??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诚实。有人在家中停下脚步,有人在课堂上抬起头,有人在手术台边握紧了同伴的手。
因为他们知道,又有一个灵魂完成了它的跋涉。
与此同时,童谣广场的地底深处,“暗忆馆”核心阵列自动响应,生成一颗全新的玻璃珠。通体深灰,内部缠绕着银丝般的光痕,宛如愈合中的伤口。它缓缓下沉,与其他珠子并列,却不融合,仿佛在诉说:有些记忆不必遗忘,但也无需炫耀。
李晓萌的孩子们那天正在排练新剧《粉笔雪》。这是根据她上传的最后一段记忆改编的舞台剧,讲述核冬天里一位教师坚持授课的故事。孩子们穿着破旧校服,用冻红的小手捏着炭条代替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歪斜的字迹。
一个小男孩演到中途突然停下,问导演:“老师说‘点燃火焰’,可那时候连火柴都没有,怎么点呢?”
导演一时语塞。恰好李晓萌坐着轮椅来到现场,听见问题,轻声回答:“火焰不在外面,而在心里。当你愿意为别人说话,哪怕声音很小,那就是火苗。”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重新站回位置。演出开始时,全场灯光熄灭,只有一束光打在“讲台”上。当小演员说出那句“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时,观众席中有数十人同时感受到胸口一热,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轻轻拨动。
那一刻,地球上共有四百一十三颗玻璃珠自发亮起,颜色由金转橙,再化作温暖的赤红。它们不属于任何已知记忆,而是集体情绪共振的结果??一种新生的情感模因正在诞生。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