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城外的晨雾还未散尽,大唐府兵已列阵完毕。
玄甲如潮,旌旗似海,李世民身披鎏金铠甲,手持七星剑,立于高台上,目光扫过将士们坚毅的面庞,声音透过铜钟传遍全场:“高句丽恃险顽抗,袭我辽西,杀我边民!
今日朕亲率大军出征,定要踏平辽东,还天下一个太平!”
话音落下,将士们齐声高呼“陛下万岁”
,声浪震得晨雾四散。
“出!”
李世民举起宝剑,振臂高呼。
“万胜!
万胜!”
大唐军队高呼着口号,踏上了征程。
至于部落的军队,他们已经早一步出,追赶前锋。
这场亲征,李世民早有预谋——早在半年前,他就派细作潜入高句丽,将其城池布防、粮道分布、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
故而大军出后,并未采用突袭战术,而是沿着既定路线稳扎稳打,每走三十里便扎营休整,同时派斥候探查四周,不给高句丽任何伏击的机会。
如此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高句丽。
平壤城内,高句丽王高建武看着前线送来的急报,手指死死攥着案几,指节泛白:“唐军来势汹汹,定是想一举拿下辽东!
传本王旨意,调十万大军北上,死守安市、辽东故城!”
旨意很快传遍高句丽,十万大军星夜兼程,朝着安市城奔去。
而此时的唐军,已按计划分成三路,朝着既定目标进。
大唐陆路主力前锋李积部,从幽州出后,并未直奔辽东城,而是绕了个大圈,朝着盖牟城疾驰。
盖牟城是高句丽西部粮道的关键节点,囤积了大量粮草,一旦拿下这里,高句丽北线大军的补给便会被切断。
“公爷,前方就是盖牟城了!”
斥候策马回报,声音里带着兴奋。
李积勒住马缰,抬头望去——盖牟城背靠山脉,城墙虽不算太高,却异常坚固,城头上的高句丽士兵正严阵以待,弓箭对准了城外的唐军。
“传我命令,大军就地扎营,明日攻城!”
李积沉声道。
他深知盖牟城的重要性,也明白不能急于求成。
唐军将士们迅行动起来,搭建帐篷、挖掘壕沟、布置警戒,动作娴熟而有序——这些都是常年征战练出来的本事。
与此同时,东路由李道宗率领的部队,已抵达辽东故城城下。
辽东故城是老牌城池,城墙高达三丈,护城河宽两丈,城头上的投石机和弓箭密密麻麻,防守极为严密。
“郡王,高句丽人防守太严了,硬攻怕是要吃亏!”
副将凑近李道宗,低声说道。
李道宗点点头,目光扫过城墙:“不急,咱们的任务是牵制敌人,等陛下大军到来,再合力攻城。
传令下去,每日只派小股部队佯攻,不让高句丽人放松警惕。”
而段志玄率领的先锋,则直奔辽东城。
辽东城是高句丽北线的重镇,兵力雄厚,城防坚固。
段志玄抵达后,并未动进攻,只是在城外扎下营寨,每天派骑兵在城下巡逻,摆出一副随时要攻城的架势,将高句丽的重兵牢牢钉在辽东城,为其他两路大军争取时间。
三路唐军各司其职,像一把巨大的钳子,缓缓朝着高句丽北线的核心区域合拢。
而高句丽的十万大军,此时刚抵达安市城,看着城外暂无动静的唐军,守城将领长长松了口气:“还好赶来了,有这十万大军在,唐军休想拿下安市城!”
他不知道的是,这正是李世民想要的结果——将高句丽的主力吸引到北线,为水师的行动创造机会。
就在高句丽十万大军渡过鸭绿江,朝着安市城进时,大唐水师已在张亮的率领下,悄然出现在高句丽东部沿海。
水师分为两路,一路由苏定方,刘仁轨率领率领,直奔平壤方向,沿途摧毁高句丽的船只,断绝其海上补给;另一路张亮亲自率领,带着一万五千兵马,乘坐着商船和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