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祭社稷五祀的礼法,以半生不熟的爓肉作为胙肉。
虽然都是些清水烹煮的三牲肉,但大汉可没八旗野猪那种四不像的礼法。
八旗野猪根据满族萨满传统,更改周礼,规定胙肉需在祭祀后立即分食,象征“神人共飨”,而且臣子须在太庙或乾清宫院内当场吃完,不得携带出宫或加工(《啸亭杂录》载“礼毕即食,不准加盐酱”),顺便玩一手服从性测试。
而后汉对此要通融得多,后汉是绝不禁止臣子将胙肉带回家中,对半生不熟的胙肉进行二次烹饪,只不过添加酱料这件事,只能作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而这次的三牲祭品,有12头牛牲,6头羊牲和6头猪牲,一头牛牲约有近400汉斤重,羊牲则是120汉斤重,猪牲200汉斤重。
祭祀时如何肢解牛羊猪,也是必须按照严格的礼法执行。
牛分12体,分别为2份肩胛(20汉斤/份)、1份脊背(16汉斤/份)、3份肋排(10汉斤/份)、2份后腿(24汉斤/份)、4份腹腩(8汉斤/份),重曰200汉斤的牛牲的头、前蹄及内脏焚烧归天。
羊分7体,2份肩胛(16汉斤/份),1份脊背(12汉斤/份),2份肋排(10汉斤/份)和2份腿肉(8汉斤/份),羊牲的头、前蹄及内脏焚烧归天。
猪分6体,1份肩胛(20汉斤/份),1份脊背(16汉斤/份),3份肋排(12汉斤/份)和1份腹腩(16汉斤/份),猪牲的头、前蹄及内脏焚烧归天。
只不过这一次,刘辩下诏表示,地神后土是善良仁慈的母神,定然是不希望见到她哺育的人民浪费肉食。
因此下诏只将三牲的头焚烧祭祀,前蹄及内脏则是交给官署食堂,由御厨切成肉片,辅以姜桂去腥,与骨同炖熬成三牲汤,根据官秩发放至每一位官吏的手中,让百官一同品尝胙肉的滋味,以作为上半年百官辛劳的奖赏。
而三牲的其余部位,肩胛为尊,其次脊背,再次肋排,而后是后腿,最次则为腹腩。
后汉通常是以肩胛赐诸侯王,脊背赐三公,肋排赐九卿,后腿赐宗室勋贵,腹腩赐列侯,不过若是身份地位不同,所获赐的部分不一定非要按照不成文的惯例。
当太常卿郑玄开始高声唱名,宣告天子即将分发胙肉时,坛下百官虽屏息凝神,眼中多少流露出一丝期盼。
能够得到天子分赐的胙肉,自然也是得天子信重和宠幸的象征。
为了这一口胙肉,即便是陈王刘宠,都派遣心腹骆俊作为使者,代替他入京朝贺。
半月前,刘辩曾下诏遣使至陈国,召陈王刘宠赴京参与夏至的祭地礼。
刘辩自然是不指望手握重兵的刘宠会自投罗网入京就擒,这只不过是顺手之举,进一步坐实其不臣之心,为日后讨伐刘宠强化大义名分罢了。
天子讨伐不臣,总要觅得臣子不臣的证据。
如今天子下诏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