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中国在当时联绵的战乱之中,百姓困顿,国家贫苦,朱元璋所打的仗,基本都是不得不打的仗。
在最后的时候,能够不打仗,朱元璋便选择不打仗。
这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朱元璋,对于当时处于他统治之下的中国,有着一个非常深刻的意识。
当时的北国,已经丢失了数百年的时间,尤其是燕云十六州离开的时间更久。
北人不以为自己为汉,而风俗甚至于南地汉人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朱元璋清楚,当务之急是要让华夏归心,南北达成共同的认同。
百姓,已经苦不起了,已经负担不起了。
所以朱元璋的选择,不断的削弱蒙元的势力,打压东南沿海的海盗。
对于西南之地,以少量的兵力压服大多数的土司,同时打压反对的土司。
而在西域之地,固守河西走廊,暂时稳定边疆。
到了统治后期,朱元璋将施政重心转向内政,全力恢复社会民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大规模裁撤军队,而是将兵力维持在足以应对战备需要的规模。
但是。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并没有定下什么所谓的不征之国。
在陈望仔细的审视了一遍史书之后。
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被很多人都所忽视的一点。
朱元璋定下不征之国,在洪武二十八年。
而朱标逝世,是在洪武二十五年。
正是因为朱标的逝世,才使得朱元璋改变了他原先心中定下的国策。
朱元璋这样的雄主,只手擎天,使得天下倾覆的雄主。
此前在河西走廊、在西南,在沿海布下了诸多后手,哪怕是在国家明显困顿之时,仍然没有大幅度的削减军队。
难道朱元璋,真的满足于只收复燕云十六州,只是取下河西走廊,却不愿意取下西域,取下漠南,重开汉唐之盛世,名垂于千古竹帛之中。
明明在此前的数十年来,朱元璋都是一个雄才大略,欲与唐宗汉武相比,又怎会甘愿偏安于神州旧疆?
这背后藏着的,或许不是帝王的退缩,而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而隐忍的期许。
朱元璋想要做的。
是要为朱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他的功劳已经足够名留于青史之上,朱元璋的心中清楚。
他为自己设定的使命,并非开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