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战果,已是殊为不易。
阿济格并非是因为军败逃离,而是因为得知了济宁主力的战败消息,知晓再不逃到关外,便会遭遇合围的危险。
因此阿济格选择了壁虎断尾,只带领着麾下的精骑撤走。
阿济格虽然撤走,但是麾下骑兵仍然有万众,左良玉此时追击,根本难以讨得任何的好处,甚至若是清军反戈一击,还会损兵折将的风险。
“将两地捷报通传南国,上陈于陛下,如今建奴退却,北国凋零,恢复各地民生为当务之急,请派官员督理……“
如今陈望麾下兵强马壮,毫不缺乏精兵强将,哪怕是如今实际上他才是掌握着明庭至高权力的人,但是却没有多少可用的文臣。
治理国家,恢复民生,还是需要现在的朝廷。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一直以来掌握着朝廷命脉和话语的文臣学阀,也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汉中府、开封府、郧阳府、襄阳府还有徐州府五府,陈望已经命人建立起了新的学校。
寒门的学子、军卒的遗孤们正在努力的学习者。
在五府试点的新学已悄然生根。
那里不教八股文章,而是传授农政、水利、算学、格物等实用之学。
当第一批通晓实务的学子走出校门,便是千年科举沉疴覆灭的开端。
等到这些学生,从这些学校开始毕业。
那些文臣学阀们的仕途,也就将彻底的走到尽头。
那些盘根错节的文官集团绝不会坐视变革。
陈望的心中清楚。
但是那些文臣学阀的反抗,陈望并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
至始至终。
他的根基,都不在于他们。
从汉中练兵伊始,他的根基就深扎于黔首黎庶。
他麾下的军兵,他麾下的将校,他麾下的官员,几乎都是最为普通的百姓。
“陈功和曹变蛟那边,有什么消息传来吗?”
陈望没有在政事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现在还并非是治国理政的时候。
北国还没有全部收复,西北之地仍在李自成的掌控之下。
听到陈望问起陈功那边的军情。
代正霖僵硬的神情也是有了变化,他的眼眉之中也带起了一丝的轻松。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