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看他们的眼神变了,从以前的普通熟人变成了“那个网上骂自己祖宗的汉奸”。社交媒体上的现实朋友纷纷取关、拉黑。小区业主群里可能有人“不经意”地讨论起“我们小区好像出了个精神日本人”。甚至出门都可能被人指指点点,遭遇冷眼和唾弃。这种无处不在的道德审判和社交孤立,远比罚款和短暂的拘留更令人窒息。
还有一些更“巧合”的事情发生。例如,某个极度活跃的“殖人”突然发现自己申请信用卡被拒、贷款审批受阻;或者其经营的小网店突然遭到大量“合规性”投诉而被平台暂时封禁调查。这些麻烦不大不小,却足以让其焦头烂额,深切体会到“祸从口出”的含义。
所有这些“暗面”的操作,其实都算是杨简第一次用,以前他是真没这么生气过。精准、高效、狠辣,且几乎不留任何直接证据指向他自己。聪明大概能猜出这背后是谁的手笔,但没人会点破,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证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些人确实犯了众怒,杨简做了许多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在明暗手段之外,杨简极其擅长利用和引导舆论大势。
一直以来,杨简与众多主流媒体保持着良好关系,他旗下的业务也与许多媒体有合作。此次事件,官媒本就站在历史正义和民族情感一边。在杨简团队适时的信息提供和沟通下,官媒的声援更加密集和有针对性。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铭记历史,不容魑魅魍魉歪曲》,严厉批判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精日言论,强调依法打击的重要性。
《光明日报》发文:《文艺工作者的历史担当与民族情怀》,高度肯定杨简的计划,斥责那些攻击者为“文化上的无根之萍”。
央视新闻频道在专题报道中,直接引用了一些打了马赛克的恶劣言论截图,主持人义正词严地点评:“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挑战民族底线、亵渎历史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和道德的审判。”
这些定调性的文章和报道,彻底剥夺了那些攻击者的舆论空间,将其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无数大V、历史学者、法律专家、政治评论员、影视评论人纷纷跟进,从各个角度剖析批驳那些荒谬言论,形成了一场全民性的舆论围剿。他们用逻辑、用史料、用情感,将那些“殖人”的言论撕得粉碎。
有了主心骨和明确方向,广大网友们的反击更加有组织、有效率。他们不仅举报、驳斥,还自发创作了大量讽刺漫画、段子,极尽所能地嘲讽和挖苦那些“精神小日子”,使其彻底沦为笑柄。例如,将他们的言论p成表情包,配上“我不听我不听,皇军就是没错”之类的文字,广泛传播。
部分精神小日子见国内舆论场已无立锥之地,便试图转进到推特、脸书、油管等国际社交媒体,用英文或其他语言继续诋毁杨简,散布“极端ZZY”、“正府宣传工具”等陈词滥调,企图博取国际反华势力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他们严重低估了杨简在国际上的个人影响力。
杨简凭借众多经典歌曲、经典电影等,以及他科技巨头、投资神话的光环,在海外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或许不了解金陵大屠杀的全部细节,但他们崇拜杨简的才华和成就。看到自己偶像被一群来历不明的人用充满恶意的语言攻击,他们立刻自发组织起来。
他们用流利的英语或其他语言,在那些攻击帖文下进行解释和反驳,普及基本历史事实。
他们举报恶意言论,利用平台规则让许多攻击内容被删除。
他们制作支持杨简的视频和图文,强调他作为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和责任感。
甚至有些海外历史爱好者也加入战团,提供第三方的历史资料来佐证金陵大屠杀的真实性。
尽管西方主流媒体对金陵大屠杀的报道远不如对华夏那么深入,但“大规模屠杀平民”这一基本事实是被广泛承认的。为这种行为辩护或否认,在普世价值观中也是极其邪恶和反人类的。因此,那些“殖人”的言论在国际平台上同样显得极端和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