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的困扰。互联网虽然有记忆,但很多人其实是健忘的。但如今,这段往事被重提,而且是以这样一种将他作为“反面教材”、与杨简的“正面担当”进行鲜明对比的方式。
事实上也是这样,陆串对此感到非常郁闷和恼火。他直接关闭了微博评论区,避免直接面对汹涌的舆论。
串子现在是满腹的委屈与不解。他认为自己拍摄《南京!南京!》的初衷也是基于严肃的历史反思,试图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并非有意“洗白”。他认为杨简当年的批评就过于武断,如今网友的跟风嘲讽更是不公平。
不过有一点他是非常坚持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依旧坚持认为艺术创作可以有多种路径和解读,不应该只有一种“政治正确”的拍法。他觉得自己探索的“人性复杂性”同样有价值,即使不被所有人接受。
对他网友们拿他和杨简来进行比较,他尤其反感,认为这是舆论的绑架和简化。杨简的计划尚未启动,最终成果如何尚未可知,不能因为杨简其过往的成就,就断定他陆串在这个题材上不如杨简。关键是这种把自己过去的作品且他认为非常优秀的作品拉出来“鞭尸”,这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总而言之,陆串知道自己不如杨简,也认同杨简可能会拍出更好的大屠杀题材电影,但他不认为自己当年拍摄《南京!南京!》的理念和想法有什么问题。
业内人士对此事的态度则更为微妙和复杂。
很多人私下认为杨简当年的观点更有力量,更符合当下主流民族情绪和历史认知。他们认为陆串的尝试在当时就值得商榷,如今看来更是“不合时宜”。
也有部分屁股歪了的人认为,对艺术创作的探讨不应该变成道德审判和人身份攻击。“陆太郎”的标签过于恶毒,现在翻旧账的行为也有些“落井下石”。他们觉得陆串的探索即使不成功,也有其价值,不应全盘否定。
更多人则保持冷静,认为这是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创作选择问题。他们期待杨简的电影能真正实现其宣称的目标,但也提醒公众,拍摄这样的历史题材面临巨大的挑战,最终还需用作品说话。
当然了,更多的人还是资本的心态,不管是谁拍?拍的是什么?能不能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多家重量级官方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或发表评论文章,对杨简的计划表示高度肯定和支持。文章强调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重要性,并赞扬电影人用艺术形式传递民族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责任感。这相当于为该项目赋予了国家级别的背书。
无论是与杨简关系密切的,还是一些存在竞争关系的电影人,在这个话题面前都表达了一致的敬意。不管是远在好莱坞的张一谋,还是正在国内制作《长城》后期的陈诗人,亦或者是江文、宁昊、曹宝平等众多导演公开发声,表示支持杨简的这一决定很让人佩服。
大家都知道,金陵大屠杀的题材不好拍,张一谋更是拍过这个题材,他更是明白其中的难处。
杨简现在要去触碰这个题材,不佩服不行。
金陵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之所以难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少有电影公司和导演去触碰,其实是历史、艺术、商业、政治和伦理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这也并非电影公司和导演们缺乏勇气或责任感,而是面对这样一个民族集体创伤时,必须要面对很多极其严峻的挑战。
金陵大屠杀是人类、尤其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其暴行的尺度超出了正常人类的想象。如何在银幕上“真实”地呈现这种暴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伦理和美学难题。
如果画面过于写实和血腥,会变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感官折磨,可能导致观影体验极差,甚至被批评为“消费苦难”、“暴力奇观”。
如果有所保留或含蓄处理,又可能无法传递历史的沉重与残酷,削弱了事件的警示意义,容易被诟病为“隔靴搔痒”,无法触及本质。
任何细节上的艺术加工都可能引发史学界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