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哈哈大笑。
“法克,Young!你们这道教也太暴力了。不过要是你揍我,我会很乐意,不让你赔偿一大笔钱这事儿都过不去。”尼克尔森也是一脸认真。
“哈哈哈~”
这下是所有的人都大笑起来,这是他们印象中的杰克·尼克尔森。
杨简无语,撇了撇嘴:“杰克,我们第一天认识开始你就在打这个主意。你这混蛋在不当人这件事情上,永远都不会掉链子。”
和老混蛋逗了会儿闷子,杨简看向马修·麦康纳问道:“马修,你那部新电影什么时候开拍?”
“明年5月份,我那个角色需要我减重。这边拍摄结束,我就要在营养师和瘦身教练的指导下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节食减肥,,让-马克导演需要我将现在的身材减重30多斤改变成干枯消瘦的形象。”
“这样的角色容易拿奖,恭喜,未来的“奥斯卡影帝”。”杨简举起咖啡杯示意。
“哇噢,希望如此。谢谢!”马修·麦康纳也端起咖啡杯示意了一下。
其他人也是从善如流,只有尼克尔森毫不在意,影帝什么的,那玩意儿他都有三个了。
休息时间结束,拍摄继续。
“我查了很多教会名录,病假不是他们用来调离神父的唯一说辞。他们有一套说辞,因假缺席、未被指派、应急调配。”马特向小组成员说出了自己的发现。
“这些人什么词都用啊。”
“除了qJ。”
“他们(犯罪的神职人员)在教区间调动的频率远超其他神父。我小的时候,教区神父一干就是7年,有时更久,这些人顶多2或3年吧......”
随着聚焦小组对案子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犯罪的神职人员不只是他们一开始的13人,仅仅是在波士顿,就有大约90位神职人员犯罪。
聚焦小组在通过一位在巴尔的摩教会治疗中心从事精神病学治疗的研究人员那里了解到事件背后的数据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
紧接着,剧组转场去到副总编辑本·布拉德利的办公室继续拍摄。
“踏马的90位神父?在波士顿?”本显然被这个数据震惊到了。
13和90可是有着巨大的区别,本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本来13位神父犯罪就已经够令人震惊的了,最后发现远超这个数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波士顿人,也作为一个记者,他们见识过这个社会无数的阴暗面,但还是被吓到了。
“他是怎么说的。”罗比暂时还没有掌握确切的数字,只能是根据那位精神病学研究人员给到的数据如实汇报。
“如果有90位这样的混蛋存在,人们应该会觉察到的。”本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也许他们的确知道。”麦克接着说道。
此刻的马修·麦康纳是一脸凝重的表情。
“却从未有人揭发什么?”
“‘德国好人’呗。”
《德国好人》是一部小说,2006年的时候被乔治·克鲁尼和他的朋友导演索德伯格一起改编成了一部电影,讲的是人性如何在政治阴谋的逼迫之下生存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你可不能在公众面前用这种比喻。”本说道。
这部电影从台词到各种道具的设置和许多镜头都在提示,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切都要讲究证据。
为了去证实这一切,而不是凭空捏造,所以聚焦小组展开了大量的调查和整理工作。
聚焦小组所在的报社是一家非常传统的纸媒,平面媒体,但是在拍摄完成的所有镜头以及没有拍摄的镜头中,全都没有出现过哪怕一次照相机,别说摄像器材,连照相机都没有。
为什么?一是暗示作为记者不能为了新闻随意去曝光受害者,另一个就要提到这个时代记者独有的武器,那就是笔。
接下来的有一组镜头特写只有纸笔以及尺子。
这些象征什么?笔和尺,白纸和黑字,甚至是电脑输入名单时候的特写,都有着特殊的象征。
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