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是个“中国通”
。
亚历山大显然深谙中国家长的心理,寒暄落座后,他第一句话就精准地触动了林悦的心弦:
“陈先生,陈太太,在我们学校,我们坚信,一个孩子无需成为‘做题机器’,同样可以进入世界顶尖的大学。
我们的使命是为他们铺设一条更宽广、更注重潜能掘的跑道,而不是一条只能埋头狂奔的狭窄赛道。
从这里毕业的孩子,未来可以直接通往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这样全球最优质的学府。”
戴静校长适时地补充具体数据来佐证:“是的,我们过往的毕业生,有过95进入了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大学。
其中升入美国常春藤联盟、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以及英国牛津、剑桥等顶尖学府的比例相当可观。”
她语气温和地说:“我们学校的宗旨,始终是‘教育’而非‘训练’。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很多学校更像是在‘训练’孩子——训练他们拥有统一的思想,掌握统一的应试技能。
这或许能取得短期的考试成功,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培养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创新思维和幸福能力的人,并非最值得推崇的方式。”
这些教育理念,陈朔平时也没少跟林悦灌输,但同样的话从这位气质卓然的校长和学术背景过硬的外籍副校长口中说出来,效果截然不同。
林悦明显被打动了,作为母亲,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尊重个性、激潜能的环境里成长,而不是被当成一个标准化产品去“训练”
和“打磨”
?
亚历山大敏锐地捕捉到林悦神色的变化,立刻将目光转向安静坐在一旁、好奇打量着他们的乐儿,语气充满赞赏地说:
“看看这位小姑娘,眼神多么明亮灵动,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正是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最应该保护和珍视的品质。
在我们学校,我们会鼓励她将这份好奇心延伸到对世界的探索中,可能是星空,可能是海洋,也可能是艺术的殿堂。
我们会帮助她现自己的热情所在,而不是将她束缚在无尽的习题册里。”
听到别人如此真诚地赞美自己的女儿,林悦脸上的笑容更加舒展,看向这所学校的目光也越柔和。
陈朔见状,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便笑着站起身:“戴校长,亚历山大先生,您二位的介绍非常精彩。
不知道是否方便,带我们实地参观一下校园?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一下孩子们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