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放大千倍,确保数据精准无误。在正常状态下,指针会稳定地停留在刻度盘的“安全区”,呈轻微的周期性颤动;当某一时区出现熵值异常时,指针会向对应方向倾斜,倾斜角度与熵值波动幅度成正比——若倾斜超过三十度,便意味着该时区已濒临熵爆边缘。
负责守护这一切的,是年轻的熵语者苏晴。作为第三代熵语者,她自小在抗熵学院接受系统训练,对时熵数据的敏感度远超常人。她的工作服由透气的抗熵纤维制成,袖口和领口处绣着淡蓝色的时熵纹标识,左胸前别着一枚银色徽章,上面刻着“守序者”三个字。每天清晨,苏晴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先绕着共时摆检查一圈,用专用工具擦拭摆锤表面的灰尘,再校准传感器的信号频率,确保整个预警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观测舱内的控制台呈弧形排列,与六角棱台的舱体完美契合。控制台表面镶嵌着十二块触控屏,中央最大的一块用于显示全局熵值分布图,周边的小屏幕则对应各个时空象限的实时数据。屏幕背景为深邃的黑色,数据流以绿色光点的形式在屏幕上流动,如同夜空中的流星。苏晴的座位正对着共时摆,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这里,目光在屏幕与摆锤之间来回切换,手指在触控屏上灵活操作,将异常数据标记、分类,再发送给地下的时熵调控库。
“西北象限,公元19世纪时区,熵值出现0.03%的波动。”上午十点十七分,苏晴的耳机中传来AI助手清冷的提示音。她立刻将目光转向左侧第三块触控屏,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被浓烟笼罩的工业城市——高耸的烟囱如同钢铁森林,蒸汽机车在铁轨上轰鸣,街道上行人步履匆匆,全然不知一场局部熵增正在悄然蔓延。苏晴迅速调出该时区的历史数据,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很快找到了异常根源:一座纺织厂的蒸汽机因压力过高发生爆炸,高温火焰打破了局部时空的熵平衡,导致空气中的熵粒子浓度瞬间上升。
“启动三级缓冲程序,目标坐标:西北象限,公元1872年,伦敦东区。”苏晴的声音冷静而果断,同时按下了控制台右侧的蓝色按钮。几秒钟后,地下时熵调控库的缓冲器启动,一道肉眼难见的淡蓝色能量流,通过埋设在山体中的时间通道,精准输送至19世纪的伦敦东区。屏幕上,代表熵值的红色曲线开始缓慢回落,工厂周边的浓烟逐渐消散,空气中的熵粒子浓度以每秒0.001%的速度下降。三分钟后,AI助手再次提示:“目标时区熵值恢复正常,缓冲程序已关闭。”苏晴长舒一口气,抬手揉了揉太阳穴,将这次事件的处理记录归档,又投入到下一轮的数据监测中。
这样的紧急处理,苏晴平均每天要经历五六次。有时是古代时区的火山喷发引发熵增,有时是未来时区的能源实验出现偏差,还有时是时空乱流导致的局部熵值波动。每一次处理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若缓冲程序启动不及时,局部熵增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撕裂时空屏障,让高熵能量涌入其他时区。苏晴曾在训练中模拟过熵爆场景,当看到屏幕上无数时区因熵值失控而湮灭时,她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除了实时监测与应急处理,时熵预警塔还承载着抗熵知识传承的使命。塔体从基座到观测舱下方,外壁上雕刻着长达百米的“抗熵史诗浮雕”。这幅浮雕由十位顶尖工匠耗时一个标准时间单位完成,采用阴刻与阳刻结合的手法,人物与场景栩栩如生。浮雕以时间为轴,从“初熵时代”开始,依次展现了抗熵史上的关键节点。
浮雕的开篇,是“初熵觉醒”的场景:黑暗的背景中,无数扭曲的黑色线条代表着肆虐的熵能量,初代抗熵者燧人身披兽皮,手持由抗熵石打造的武器,奋力将抗熵疫苗注入时间之源——那处被刻画成发光漩涡的节点,正是所有时间维度的起源地。燧人的表情坚毅,眼神中充满决绝,身后跟着数十位手持火把的追随者,他们的身影在黑暗中如同点点星火。
紧接着是“大熵寂”时期的悲剧:画面中,一座座象征着文明的建筑在黑色的熵流中崩塌,无数人影在混乱中奔跑、挣扎,天空被染成暗红色,连阳光都失去了温度。浮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