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范闲等人商议之后,由大皇子前往边境,率军对抗北齐大军,而范闲则是带人前往东夷城,寻找四顾剑,看能不能把四顾剑拉到庆国的阵营来。
以往庆国强大的时候,东夷城帮着齐国对付庆国,现在齐国在高端战力上强于庆国,东夷城若是想要保持中立的话,必定要向庆国靠拢,再加上之前在悬空庙,四顾剑的示好,所以范闲才准备破釜沉舟,前往一趟东夷城。
庆国拒不接受归还那一州之地,于是齐国和庆国时隔一年多,再次发生了国战。
之前那场国战,庆帝准备多年,各方面都是齐全,所以才能打的齐国节节败退。
可是这一次,战事突起,庆国又经过多次动乱,虽然同样是边军,但早就没有了之前那种上下一心的战意,即便大皇子李承儒手段经验丰富,也依旧无法在战场上力揽狂澜。
反倒是齐国上下一心,一心想要洗刷上次的战败,而且作为挑起战事一方,准备的更充足。
双方战事一起,齐国就成为了主动一方,但庆国毕竟多年的底蕴还在,即便是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可还是战力不凡的。
只不过京都的帝位之争,导致了庆国军中势力的大幅度削弱,很多名将统领,都是死于京都之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战争打的不仅仅只是底层的军队数量,将领和统帅也同样重要。
有李承儒苦苦坚持,庆国倒也没有呈现出溃败的形势,可齐国这一次显然是决心十足,双方军队的战意和决心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时间一长,齐国大军士气更加旺盛,庆国则是慢慢的衰弱,这也就导致了战场上的颓势,李承儒不得不拉长战线,往后撤退,不但放弃了上一次国战得到的一州之地,还多丢了几个县城。
其实李承儒也是非常的憋屈,庆国大军的实力一点都不比齐国差,可问题是,其他辎重方面根本无法到位,总不能让士兵们饿着肚子,赤手空拳的上战场吧?
一身本事,十成发挥不出一半,能打的赢士气十足的齐国大军才怪。
不过齐国方面也没有得寸进尺,得到了战果后,就没有再像一开始那样疯狂进攻,转而停止了征伐,跟庆国形成对峙之势。
齐国停止征战,除了在前线作战的李承儒觉得十分憋屈之外,后方的朝堂官员,则都是松了口气。
经过京都之乱,大量的官员参与其中,死的死,下狱的下狱,使得朝堂上的官位空了有一半,很多官员都是临时起征,自己官职内的事情都还没搞清楚呢,突然国战来了,当然是人心惶惶。
为了稳固朝局,李承儒和范闲离开京都的时候,特意将告老还乡的林若甫召回了京都,重启为宰相,辅佐新帝。
要是庆帝得知这个事情,估计要从皇陵里爬出来,他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把宰相之位废除,结果他一死,又重新启用林若甫,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其实林若甫也很无语,他都已经把林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