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传来此起彼伏的低低咒骂声。
这才到哪儿,大明科举百年,《四书》上完整的、有明确意思的句子都在考题中出现过,剩下的句子就是没有什么明确意思的。再过十几年,就是上下文各取几个字没有任何意义的截搭题,甚至还有用“子曰”、“〇”出题的。
杨植凝神回想,“今日病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拔苗助长那一段,讲的是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想起原文,这个题目其实并不算难,可以从治学一步一个脚印这方面破题,中规中矩。
八股考试的破题规矩是不许“犯上”或“犯下”,即考生第一句要点题,但又不能把原文上下文抄出来点题。
杨植先在草稿纸上写好草稿,第一句是“为学日益”,然后阐述“循序渐进,若急于求成,岂不病乎”云云,主题一确定,马上文思泉涌,中规中矩地完成第一篇文章。以杨植来看,如果把这篇文章翻译成大白话,也就是初中生心灵鸡汤的水平。
第二道题“于传有之”,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的“文王之囿”。
齐宣王问道:“周文王的猎场,方圆七十里那么大,有这么回事吗?”孟子回答说:“于传有之。”据传说是这样的。
齐宣王很不服气,说:“我的猎场才方圆四十里,老百姓就嫌大了,上哪里说理去!”
孟子就给齐宣王讲了一通为君主不能太自私,要有共享精神。如果你的猎场,老百姓也能用,那老百姓巴不得你的猎场越大越好。
这个破题也很容易,杨植轻快地把第二篇文章打好草稿,仁政爱民、共享精神的车轱辘话说了一大堆,简直比在番茄小说上水字数要容易。
两篇文章写完,杨植检查一遍有没有犯忌讳的字,有没有怪字生僻字,最后誊写到正式答题纸上。
抄写完后,时间已经是下午,有的考生已经交卷。杨植偷眼看去,考生或在陆县令面前逡巡,想找个由头搭话,这是有点把握的;或把一页百字左右的考卷,面如死灰地交给陆县令即走,这是根本连题目出自哪里都不知道的。
虽然考之前在衙门口,杨植因为被社学老师激赏过,所以众多考生都认为杨植肯定能过县试,已经提前恭贺过他了。
但是杨植知道自己走后门开了外挂,不能引人嫉妒,需低调做人。因此他等了又等,看看考场只剩十几个人,才上前交卷。
杨植与陆县令的默契是点个案首,这样更容易通过府试、院试。府里、提学一般不会黜落一县县首。
杨植很想交了卷子和草稿纸就走,但陆县令不知道是不是也看过穿越小说,想制造出慧眼识珠的佳话,把杨植叫住,拿着杨植的文章,摇头晃脑低声读起来。
考场的规矩是交卷的考生凑齐一批人后,才放走一批。前面几个考生没有凑齐出场的人数在等待开门,见这情景就走过来围观,这时又有其他考生也来交卷,想跟陆知县搭腔,陆知县并没有搭理他们。
八股文并不会写很长,也就是一百多字。陆知县很快读完第一篇文章,以他老家松江府华亭县的水平来看,这文章非常一般。陆知县有点搓火,踏马的考试范围提前一个月告诉了你,你还考成这样。
陆知县读完后,又检查了一下杨植的草稿纸,开口问道:“杨植,我听闻你在南京与吏部侍郎罗老翰林论道,可有此事?”
对于身边这些路人甲乙丙考生来说,做梦都想不到有跟南京吏部侍郎交流的福气。杨植心领神会,陆知县在为自己造势,让自己的案首更有说服力。于是谦虚地回答道:“恰好在下心向气学,与罗翰林言投意合,一见如故,承蒙罗翰林厚爱,不耻下问。罗前辈虚怀若谷的风采,正是我辈学人的典范。”
围观的众考生一阵啧啧声。陆知县见目的已然达到,又说道:“人说会做八股文,随你做甚么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