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粮仓,救济贫苦百姓;另责三十,以儆效尤!”
“大人英明啊!”\
衙役们上前扶张员外,张员外还想挣扎,嘴里嚷嚷着:“沈砚之,你敢把我揍一顿?”我要去知府告您!“
沈砚之不为所动,冷冷地说:“虽然去了。”本县所作所为,皆依法度而行,无愧于心。”
完成任务后,张员外被家丁抬着狼狈地走了。李老汉跪在地上连声向沈砚之磕头:“谢谢沈大人!”你真是个青天大老爷!你们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啊!”
沈砚之上前将他扶起,笑道:“老人家快起来了,这是我份内的事情。”以后再有人欺负你,虽然到县衙来找我。”
回到县衙,已是午后时分。赵虎又递来一封信,信封上是知府的封条。“大人,这是知府大人派人送来的,说是应急之举。””
沈砚之拆开信,只见上面写着:“张员外是地方乡绅,素来有稍有误会,望沈县令网开一面。”此事若能妥善处置,将来本官在吏部面前,定能为你美言几句,升迁之事,也是不在话下。”字里行间的暗示再明显不过。
沈砚之看完,冷笑一声,直接把信往旁边的火盆里一扔。信纸被火焰迅速吞噬,化为灰烬。
“大人大人那边……”赵虎看着火盆里的灰烬,满脸的忧虑,“知府大人手握实权,我们把他得罪了,以后怕是……”
“公道自在人心,律法重于泰山。”沈砚之重新拿起笔,在公文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既然当了这个县令,就要对得起百姓对我的信任,对得起师傅对我的教诲,对我的良心也要对得起。”即使丢了乌纱帽,我也不能枉“法”。
赵虎看着他坚毅的侧脸,心中顿时生出一股敬佩之情,不再多说什么,默默地往后退。
消息传到知府王,王大人怒不可遏,将茶杯摔在地上,指着青溪县城的方向骂道:“沈砚之这愣头青!”真是不识抬举啊!给他不要脸!”张员外是他的远房表舅,早就送了不少好处给他,如今沈砚之不给面子,不仅打了张员外,还烧了他的信,简直是公然挑衅。
从此,王大人便处处使绊子给沈砚之。县衙的俸禄总是被克扣,不是拖上十天半月才发的,就是掺些成色不足的碎银子;上面拨出的救灾粮、治水款,也总是层层剥开,到了所剩无几了;甚至还故意安排难办的案子给沈砚之,想让他犯错误。
上个月,县里的大粮商刘三囤粮居奇,趁旱灾哄抬粮食价格,老百姓吃不起粮食,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沈砚之发现刘三的粮仓藏在城外的破庙里,正要带人去查封,王大人却突然派人传话,说刘三是他的门生,要沈砚之“酌情处置”。沈砚之根本不理会,直接查封粮仓,将粮食平价卖给百姓,并罚刘三巨款一笔。王大人得知后,气得大病一场,但也抓不住沈砚之的毛病——他办的每一件事,都是循规蹈矩的。
还有一次,邻县的土匪流窜到青溪县,抢了几个村子,把人杀了,老百姓吓得连门都不敢出。沈砚之主动请命,带着县衙衙役和招募来的乡勇,入山围歼匪徒。那些土匪凶悍得很,有几个衙役都受过伤,有人劝他等知府派援兵来,沈砚之说:“人民多受一日苦,危险就多一分,不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