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发青如同青苔。治疗需镇惊养脾,用药后可使病情好转。
【注释】惊泻这种病症,是因为小儿体质气弱,受到惊吓从而导致。具体表现为夜晚睡觉不踏实,白天精神容易紧张、惊恐,排出的粪便质地黏稠类似胶状物,颜色呈青色犹如苔藓。治疗应该以镇心安神、抑制肝风为主,首先用益脾镇惊散平定小儿受惊症状,接着用养脾丸调理脾脏,如此这般,病症就可能痊愈。
益脾镇惊散
人参(钱半)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三钱) 朱砂(八分) 钩藤(二钱) 甘草(五分,炙)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灯心草煎成的汤液来调和后服用。
养脾丸
人参 白术(土炒) 当归 川芎(各三钱) 青皮(醋炒) 木香(煨) 黄连(姜炒) 陈皮(各二钱) 神曲(炒) 山楂 缩砂仁 麦芽(各一钱。炒)
把上述药物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接着用神曲煮成糊,以此糊为黏合剂制成如麻子般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陈仓米煮成的米汤送服。
脐寒泻
小儿因剪脐后护理不当,受到寒冷侵袭,会出现粪便呈青白之色,伴有腹痛、肠鸣症状。此时,散寒和气饮与温补调中汤对此病症疗效显着。
【注释】脐寒泻这种病症,大多是由于给小儿断脐后,没有做好护理,风寒之邪趁机侵入,传入大肠,从而形成寒泻。其症状表现为粪便颜色青白,小儿感到腹痛,并伴有肠鸣声。治疗时,首先使用和气饮来温暖并驱散寒邪,之后再用调中汤进行温补,这样就能抓住治疗的关键。
和气饮
苍术 紫苏 防风 赤苓 豆豉 藿香 陈皮 厚朴(姜炒) 炙甘草
以生姜和灯心草作为药引,将它们与其他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汁。
(方歌)和气饮具温散功,苍术紫苏共防风,赤苓豆豉藿香叶,陈皮厚朴甘草同。
调中汤
人参 茯苓 藿香 白术(土炒) 炙甘草 木香(煨) 香附(制) 缩砂仁
取适量煨姜作为药引,与其他配方药材一同置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脐寒泻用调中汤,人参白术煨木香,藿香茯苓同香附,缩砂炙草引煨姜。
脾虚泻
若属脾虚泄泻,常在进食后就腹泻,伴有腹部胀满,口不渴,精神不振,面色发黄,食欲不佳,身体肌肉逐渐消瘦。使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往往能取得很好效果。
【注释】脾虚泻这种病症,大多是因为脾脏功能衰弱,不能很好地运化食物。所以每次进食之后就会泄泻,腹部胀满,患儿没有口渴的感觉,精神状态不佳,面色发黄,不想吃东西,身体肌肉变得消瘦。这种情况适合用参苓白术散来补脾,脾虚改善后,泄泻自然就会停止。
参苓白术散(方剂在 “脾疳” 相关内容中)
飧泻
清气下陷,使得脾脏失去正常运化功能,出现食物不消化就排出,这种泄泻被称作飧泻。治疗时可用补中益气汤来提升清气、补养身体,若是长期泄泻导致肠道滑脱难以抑制,就用四神丸治疗。
【注释】飧泻这种病症,可能是因为在春季时,人体受到风邪侵犯,导致体内清气向下陷,脾脏失去正常的运化能力,从而使得吃进去的谷物不能完全消化就被排出体外。医生治疗时,需要滋养补益脾土,使用补中益气汤来提升脾胃清气。如果泄泻的时间已经很长,肠道出现滑脱,无法控制泄泻,此时就要用四神丸来治疗。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芪(蜜炙) 当归(土炒) 白术(土炒) 炙甘草 陈皮 升麻(土炒) 柴胡(醋炒)
以生姜和大枣作为药引,与方剂中的其他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