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痹
周痹的患病部位固定,疼痛没有停歇的时候,疼痛部位不会左右移动,而是上下传导。症状类似中风导致的偏废,只在手或足出现问题,不过没有口眼歪斜的情况,却伴有疼痛。
【注释】周痹的症状,有的表现为疼痛,有的出现肿胀,患病部位可能在手,也可能在足,患病部位固定,疼痛持续不停。病情有时从上向下发展,有时从下向上蔓延,不像众痹那样疼痛有停歇的时候,且疼痛部位左右移动、四处流走。周痹的症状,可能出现在两只手,或者两只脚,又或者只在手或足,有时会像中风一样出现肢体偏废、麻木不仁、不能活动的情况,但不会出现口眼歪斜,身体会有疼痛感。
痹病生死症
痹病如果发生在筋骨,疼痛很难消除,因为病邪侵入较深;若停留在皮肤脉络,就比较容易治愈,因其受邪较浅。痹病迁延日久,病邪向内传入与之相应的脏腑,就会形成五脏的痹病。如果患者身体虚弱,邪气深入脏腑,就很难治疗,大多会危及生命;如果患者脏腑坚实,能够抵御邪气,病邪无法深入,又返回体表,就相对容易治疗,大多能够康复。
【注释】当痹病影响到筋骨,表明邪气侵入人体的程度较深,所以疼痛持续时间长且难以治愈。而痹病仅涉及皮肤脉络时,意味着邪气侵入较浅,故而容易治疗。通常,痹病历经较长时间后,病邪会向内传至与之对应的脏腑,进而形成五脏痹症。若患者体质虚弱,脏腑受到邪气侵袭,治疗难度大大多死亡;若患者脏腑功能强盛,能够抵抗邪气,邪气无法深入脏腑,反而返回体表,那么治疗相对容易,康复的可能性较大。例如,某人长期患有皮痹,再次受到外邪侵袭,按常理病邪会内传至肺,引发肺痹。若此人没有出现胸满烦闷、气喘咳嗽等肺痹症状,这说明其肺脏功能强盛,能够抵御邪气。其他脏腑出现痹病时,也可参照这种方法进行判断。
痹入脏腑症
肺痹会出现烦闷胀满、气喘咳嗽;肾痹可见腹部胀满,臀部代替足跟(行走困难),脊柱代替头部(身体佝偻);脾痹表现为呕吐、胃脘部痞硬、肢体懈怠无力;心痹有心烦、心悸、时发叹息、恐惧;肝痹有频繁饮水、夜间卧睡易惊;肠痹存在饮水多、便秘与腹泻交替;胞痹会小腹膀胱处按之如热汤浇灼般疼痛、小便不通、流清鼻涕。三焦之痹与膀胱相关,胃痹与大小肠相关,胆不受影响。
【注释】长期患皮痹,又感受外邪,出现胸满烦闷、气喘咳嗽症状,表明邪传入肺,形成肺痹。长期患骨痹,再感外邪,出现腹胀,臀部代足跟,脊柱代头部等症状,是邪传入肾,成为肾痹。长期患肌痹,复感外邪,有呕吐涎沫、胃脘部痞硬、四肢懈怠症状,是邪传入脾,形成脾痹。长期患脉痹,又感外邪,出现心烦、心悸、咽干、嗳气、有时恐惧症状,是邪传入心,形成心痹。长期患筋痹,复感外邪,有喜饮水、尿频、夜间卧睡易惊、叹息症状,是邪传入肝,形成肝痹。痹病久不愈又感外邪,脏腑坚实未受邪而传至腑,若见喜饮水、小便便秘,不腹胀就腹泻,不腹泻就腹胀症状,是邪传入大小肠,形成肠痹。若见小腹膀胱处按之如热汤浇灼般疼痛、小便涩滞、流清鼻涕症状,是邪传入膀胱,形成胞痹。三焦之痹依附于膀胱,是因二者都与水道相关。胃痹依附于大小肠,是因其与传化有关。
胆是清净的腑,不会受到痹邪的侵袭,所以说“无忧”。
小续命汤 增味五痹汤
痹虚加减小续命,痹实增味五痹汤,麻桂红花芷葛附,虎羊芪草二防羌。
【注释】所谓痹虚,是指体质气虚的人患上各种痹病,适宜使用加减小续命汤。风邪占优势的行痹,就加大防风的用量;寒邪占优势的痛痹,就加大附子的用量;湿邪占优势的着痹,就加大防己的用量;皮痹可加黄芪或桂枝;皮脉痹可加姜黄或者红花;肌痹可加葛根或者白芷;筋痹可加羚羊角或者续断;骨痹可加虎骨或者狗脊。如果有汗就减少麻黄用量,大便溏稀就减少防己用量,寒邪重就减少黄芩并加干姜,热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