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桂枝,通过轻微发汗来解表。若患者咳嗽,就去掉人参和大枣,添加干姜和五味子。这些具体含义在《伤寒论》少阳篇小柴胡汤的相关内容中有详细阐述。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少阳病有三条禁忌务必详细明了。误用发汗之法会导致谵语;误用吐法或下法,会引发心悸、惊恐,严重时会致使吐泻不止,连水浆都无法入口,如此一来生命就难以维持了。
【注释】“三禁”,说的是少阳病禁止使用吐法、汗法、下法。若错误地使用发汗之法,就会产生谵语症状;若错误地使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和惊恐的症状。在少阳经病中,即便出现心下硬满的症状,也不可用下法,若强行下之,情况严重时会导致腹泻不止。同样,即便有胸中满闷的症状,也不可用吐法,若强行吐之,严重时会使人水浆都无法咽下,从而发展成危险的病症,危及生命。详细内容可见《伤寒论》少阳篇。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如果出现胸满且伴有烦热,适宜用栀子豉汤。若胸中有痞硬感且气上冲咽喉,可用瓜蒂散来平复症状。当有发热、恶寒,四肢烦闷疼痛,轻微呕吐,胸胁部有支撑结聚之感时,用柴胡桂枝汤可使病情安宁。若心中郁郁不舒且微微烦躁,呕吐不止,心下部位疼痛且硬满,需用大柴胡汤来攻下实邪。若误用下法后,柴胡汤症依然存在,可再次给予柴胡汤,服药后通过振奋正气而汗出病解。
【注释】前文阐述了少阳病的禁忌,是担心用药不当;此处说明可采用的治法,贵在灵活变通。胸满且烦热,这是太阳经与少阳经感受的较轻邪气,适宜用栀子豉汤来涌吐邪气。胸满且感觉痞硬,气向上冲至咽喉,使人呼吸困难,这是太阳经与少阳经感受的较重邪气,适宜用瓜蒂散来催吐。发热、恶寒,四肢烦闷疼痛,轻微呕吐,心窝部位有支撑结聚之感,这是太阳经与少阳经的表证,适宜用柴胡桂枝汤,通过微微发汗来解除两经之邪。心中郁闷、微微烦躁,呕吐不止,心窝部位疼痛且硬满,这是少阳经与阳明经的表里兼证,适宜用大柴胡汤缓缓攻下,以解除两经之邪。误用下法后没有导致病情恶化,柴胡汤证仍然存在的,可再次给予柴胡汤来和解表里,若病能解除,服药后必然会蒸蒸发热、全身振颤而后汗出病解,这是因为下法后正气虚弱的缘故。详细内容见《伤寒论》太阳篇与少阳篇。
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并病是指一经之邪传变并于另一经。二阳合病,即太阳与阳明合病,会出现胸满、气喘发作,若伴有腹泻,宜用葛根汤;若伴有呕吐,则加半夏,用药同理。太阳与少阳合病,若腹泻,用黄芩汤;若兼呕吐,再加半夏。阳明与少阳合病,若少阳脉象弦象减弱,说明胃气尚存,病情相对顺和易愈。若脉象滑数,多是宿食内停,宜用大承气汤攻下。三阳合病,腹部胀满膨大,患者口燥、身体沉重且出现谵语,想要睡觉,闭目时全身汗出如蒸笼,甚至遗尿、面部垢腻,此时宜用白虎加人参汤。若脉象浮大且有汗,应禁用汗法、下法,遵循此原则应对。二阳并病,若发汗不透彻,出现面部发红、郁热不适,宜用大青龙汤。若表证已解,出现潮热,手足出汗,大便困难、谵语,宜用大承气汤攻下。太阳与少阳并病,会有头项疼痛、头目眩晕昏冒,心下部位痞硬,如同结胸之状,此时禁用汗法、吐法、下法,只适宜针刺治疗。若出现谵语、惊恐、不能进食、腹泻频繁,病情多凶险。
【注释】某一经的病症尚未结束,又传至另一经,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且病邪没有归并到某一经的情况,称为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之后病邪归并到某一经独自发病,称为并病。“二阳”指的是太阳经与阳明经。太阳经病症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阳明经病症表现为肌热、恶热、心烦、失眠,两经病症同时出现,就是二阳合病。“满喘”,是说二阳合病时,本应出现腹泻却没有腹泻,反而增加了胸满气喘的症状,此时适宜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自利”,指的是二阳合病应当出现的腹泻症状,适宜用葛根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