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腹为里,阳明经以心腹为表。阳明经的里证是胃家实热,不仅发热恶热、眼睛疼痛、鼻子干燥、出汗、身体沉重可称为表证。一切虚烦虚热,咽燥口苦、舌苔异常,腹部胀满、烦躁不能安卧,消渴且小便不利等,凡是在胃之外的病症,都属于阳明经的表证。仲景创制发汗方剂,是为太阳经表邪开辟出路;创制催吐方剂,是为阳明经表邪引导出路。所以太阳经表证适宜发汗而不适宜催吐,阳明经表证应当催吐而不应当发汗。太阳经表证应当发汗却反而催吐,就会出现自汗出、不恶寒、饥饿却不能进食、早晨吃的食物傍晚吐出、想吃冷食、不想靠近衣物等症状,这是太阳经转属阳明经表证的表现,应当用栀子豉汤催吐。阳明经表证应当催吐却不催吐,反而采用发汗、攻下、温针等方法,以致出现心中烦乱,恐惧、郁闷不适,烦躁、舌苔异常等症状,然而病仍在阳明经表,仍然应当用栀子豉汤主治。栀子味苦能涌泄,性寒能胜热,其形状像心,又呈赤色通于心,所以主治心中上下一切病症。豆子形状像肾,又呈黑色入肾,制成豆豉后,轻浮上行,能使心腹的浊邪向上从口中排出,一吐之后心腹得以舒畅,表里的烦热都可解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迅速清除胃外的热邪,不至于发展成胃家实热,所以这个栀子豉汤是阳明经解表的经典方剂。热邪伤气会出现少气症状,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互搏结多会呕吐,加生姜以散邪。如果攻下之后出现心腹胀满、起卧不安,表明热邪已入胃,此时就不应当催吐,所以去掉香豉。粪便尚未燥硬,不宜再次攻下,所以只用栀子来除烦,佐以枳实、厚朴来泄满,这是两解心腹病症的妙法,也是小承气汤的轻剂。如果用丸药攻下,身热不退,可知表证未解;心中结聚疼痛,可知寒邪留于中焦。表热里寒,所以用栀子的苦味来除热,加倍用干姜的辛味来驱逐寒邪,这样表热自然解除,里寒也自然消除。然而不用催吐就不能使表邪得解,所以用这个方剂来试探催吐。这又是寒热并用,作为调和中焦、解除表证的方剂。内外热邪炽盛,肌肉发黄,必须用苦甘之剂来调理,黄柏、甘草色黄且滋润,辅助栀子来解除内烦和外热。对于形色方面的病症,借助相应形色的药物来调理。这些都是用栀子豉汤加减来应对阳明经表证的各种变化。栀子的特性,能够屈曲下行,并非上涌的药物,只是豆豉的腐气向上熏蒸心肺,能使人呕吐。观察瓜蒂散必须用豆豉汁和服,可知呕吐是因为豆豉而非栀子。栀子干姜汤去掉豆豉用干姜,是取干姜横散之性。栀子厚朴汤,用枳实、厚朴替换豆豉,是取其向下通泄之性。似乎都不想让病邪上越,虽然苦味也能引发涌吐,但不经过试探催吐就不会呕吐。病人平素大便微溏的不可使用,这样栀子的特性就很清楚了。
瓜蒂散
主治胸中痞塞坚硬、有痰饮,以及各种实邪阻滞,还有气上冲咽喉导致呼吸不畅的病症,使用该方进行催吐治疗。
药物组成:瓜蒂(炒至黄色,一分)、赤小豆(一分)。
将以上两味药分别捣细、过筛成散剂,之后混合均匀。取一钱匕药散,用一合香豉,加七合热水,煮成稀粥状,滤去药渣,取汤汁来调和药散,趁温时一次服下。如果不呕吐,就稍微增加药量服用,直到畅快地呕吐后就停止服药。
【注释】胸中是清阳所居之处,各种邪气侵入胸中,都会阻碍阳气不能顺畅宣发,从而导致胸部胀满、痞塞坚硬,热气上冲,口燥口渴、心烦意乱,心中泛泛欲吐,脉象数而促,这是热邪郁结的表现。胸部胀满、痞塞坚硬,气上冲咽喉导致呼吸不畅,手足寒冷,想要呕吐却不能吐出,脉象迟而紧,这是寒邪郁结的表现。凡是胸中寒热、邪气、痰饮相互郁结而引发的病症,想来不是发汗、攻下之法能够治疗的,必须使用酸苦涌泄的药物,通过催吐的方式使邪气排出,这样上焦得以通畅,阳气得以恢复,痞塞坚硬的症状可以消除,胸中就能够调和。瓜蒂味道极苦,赤小豆味酸,二者相互配伍、相得益彰,能够消除胸胃中的实邪,是催吐方剂中的首选。而用香豉和粥汁配合服用,是借助谷物之气来顾护胃气。服药后不呕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