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狱卒点点头,打开了牢房。
四名少年看着打开的牢门,恍惚了好一会,才意识到,他们终于自由了。
互相搀扶着从牢房里走出来,看着久违的阳光,他们忍不住的流下泪来。
阿宁也是哭出了声,颤声道:“额要回家,额要额爷......”
“好,咱们回家。”
钱永嘴皮子发颤,挤出这句话,看向李集村的方向,一步一步的挪动。
另外三名少年,带着阿宁,跟在后面。
和煦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仿佛驱散了他们心中的阴霾。
回到李集村,已是深夜。
从其他的村民那里得知,阿宁的爷爷为了找他们,沿着前往王集镇的路一家一户的问,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找,差一点累死在路上。
回来休息了半天,又出去找他们,一直到现在还没回来。
四名少年听了,皆是心里一颤。
一种无法形容的情绪在他们的心底蔓延。
不知是感动,还是悲愤,亦或者是恍惚。
翌日,老头已经回到了村子,看见四名少年和阿宁,浑浊的眼眶里满是泪水,一个劲儿的道:“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四名少年同样眼眶含泪,颤声的唤了一句:“爷......”
之后的几日。
老头将为数不多的白面拿出来,做成了白面面条,给阿宁和四名少年补身子。
逐渐休养过来的少年们也不再想着能靠自己的能力,赚到银子,只是跟着老头和阿宁默默的干活,静静的等待着秋收的到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转眼间便是一个月后。
秋收的日子终于来了。
丁字班的学生们分布在不同的村子,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此刻却全都在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收粮食!
只要收了粮食,便能回到长安,回到书院,继续做他们的学生。
而不是继续在这里受苦受难。
原先出发时那些意气风发,如今已经烟消云散。
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想的只是回家。
............
与此同时。
长安。
皇宫,奉天殿里。
早朝照常开始。
女帝端坐在龙椅上,静静的听着底下的百官辩论。
方修穿着蟒袍,站在最前方,神色淡然。
半个时辰后。
该议的事,全都议的差不多了。
就在宫女即将高喊退朝的时候。
一袭蟒袍的方修忽然站了出来,先是行礼,然后道:“陛下,臣有事要向陛下禀告!”
武明空似乎早就料到方修要站出来,神色如常,淡淡道:“方爱卿请讲。”
方修道:“陛下,京察大计即将开始,往年每逢此事,便有户部与都察院众多官吏为博宽大之名,只黜退数人,虚应故事,余概优容......因而,臣请陛下任命海瑞为京察与大计的主官,主持考察之事!”
京察是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
大乾朝廷是五年一次,主要由吏部负责,都察院协办,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
大计则是考核外官的制度,同样五年一次,由吏部负责,都察院协办。
往日每逢京察和大计,便是各派争斗最为激烈的时刻。
大家都卯足了劲,想要将不属于自己派系的人拉下马。
如今,因为方党一家独大的缘故,大家对京察和大计也就不怎么放在心上。
大家同朝为官,低头不见抬头见,今年你查我,明年便是我查你,能高抬贵手的就尽量高抬贵手。
因而,气氛一片和睦。
然而,这并非是方修和女帝想要看到的。
他们想要开创一个大乾盛世,吏治清明,必不可少!
如果京察大计只是应付了事,何来的吏治清明?
女帝和方修想要做的许多事情,如何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