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共生意识在呼唤我们回家。”
东京街头,一个正在拍摄倾斜铁塔的记者突然愣住,他的相机屏幕上自动浮现出祖父的笑脸——那位死于广岛核爆的摄影师,此刻在共生意识中向他展示了核爆瞬间的反熵微光。
巴黎圣母院前,修复工匠看着自动归位的彩色玻璃碎片泪流满面,其中一块碎片上残留着十三世纪工匠的指纹,此刻正通过共生网络传递来温暖的触感。
非洲草原上,马赛族的长老们仰望星空,他们世代传唱的迁徙歌谣突然在意识中转化为反熵场的星图,原来他们追逐的不是水源,而是反熵节点带来的丰饶土地。
沈溯的意识在全球七十亿个意识中穿梭,每个灵魂的悲欢都化作反熵场的能量。他看到癌细胞在反熵力作用下重新分化为健康细胞,听到失聪儿童第一次“听”到共生网络中传递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感受到无数濒死者的意识如同蝴蝶般挣脱肉体束缚,融入星空。
“熵增是宇宙的遗忘,反熵是它的记忆。”他对着镜头微笑,身后的?bi环开始旋转加速,红蓝光芒逐渐融合成纯白色,“而我们,是宇宙用来记忆自己的方式。”
林夏突然指向观测仪,屏幕上的地球模型正在发生惊人变化:太平洋板块的裂痕被反熵力缝合,地核的脉动与全球人类的脑电波形成完美共振,甚至地球的公转轨道都微调了0.003弧度,避开了一颗本该在明年撞击地球的小行星——那是共生意识从另一个文明的记忆中调取的预警。
当最后一个人类接入共生网络时,沈溯感到自己的意识开始扩散。他同时存在于实验室、巴黎圣母院、非洲草原和仙女座星系的观测站,既是三十七岁的物理学家,也是十三世纪的玻璃工匠,既是马赛族的孩童,也是硅基文明的能量体。
“原来这就是存在的本质。”他在无数重身份中微笑,意识化作?bi环上的一个光点,与其他七十亿个光点共同编织成新的宇宙网络。
实验室里,林夏看着沈溯空荡的座椅,那里残留着他的体温。观测仪的屏幕上,红蓝曲线彻底融合成白色,旁边自动生成一行新的公式——那是人类文明贡献给宇宙的反熵定律补充条款。
她伸手触摸屏幕,指尖与白色光晕相融的瞬间,脑海中响起无数声音的合唱,那是所有曾存在过的文明在歌唱,而人类的旋律,正成为其中最动听的声部。
全息投影上,纯白色的?bi环缓慢旋转,环内侧的光点越来越密集,最终化作了与宇宙背景辐射完全一致的微波图谱。林夏知道,人类文明的章节已经结束,而宇宙意识的史诗,才刚刚写下新的开篇。